第477章 团队的支持

团队的支持

暴雨夜的工地泛着冷灰色的光,李小南举着地质雷达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探测。他的白大褂下摆沾满泥浆,镜片上的水雾混着雨水,模糊了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对讲机里传来顾承川沙哑的声音:“流沙层厚度增加到 3 米,必须在天亮前找到解决方案!”

“顾主任,交给我们!” 李小南抹了把脸,转身对身后的年轻团队喊道。二十几个穿着湿透工作服的身影立刻散开,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就地蹲下,有人举着激光测距仪冲向基坑。阿依古丽的声音突然从卫星电话里传来:“我联系了新疆的老匠人,他们用胡杨木桩加固地基的法子或许能用!”

实验室里,小王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屏幕上,AI 模拟系统正在推演三百种地基加固方案,他的眼睛布满血丝,衬衫领口结着盐渍 —— 这是他连续奋战的第三个通宵。“找到了!” 他突然拍桌,“用蜂窝状混凝土模块,既节省材料又能分散压力!” 抓起打印好的方案就往工地跑,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没吃完的压缩饼干。

材料短缺的危机在凌晨三点达到顶点。李小南攥着手机站在空荡的钢材仓库,听着供应商冰冷的拒绝:“订单早就排到明年了。” 他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突然想起读研时导师说过的话:“真正的突破,往往藏在被人忽视的角落。” 转身冲向废旧金属回收站,在堆积如山的废料中翻找能用的钢材,手掌被铁锈划出道道血痕。

“李哥,这个应力值达标!” 实习生小吴举着检测仪跑来,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他们在废料堆里筛选出符合标准的 H 型钢,连夜联系校办工厂重新切割打磨。当第一车加工好的钢材驶向工地时,李小南靠在卡车车厢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机油。

智能玻璃生产线故障的消息传来时,阿依古丽正在边疆的沙漠里。她立刻调转马头,在沙尘暴来临前冲进最近的牧民定居点。“顾大夫的医院不能等!” 她对着卫星电话嘶吼,声音盖过呼啸的风声,“帮我联系所有能找到的玻璃作坊!” 三天后,二十辆满载手工磨砂玻璃的卡车从新疆出发,车斗里还塞着牧民们自发送来的羊毛毡,说是给冥想室做隔音材料。

财务危机爆发时,整个团队沉默了。李小南看着顾承川在办公室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白大褂袖口的线头越扯越长。“我们众筹吧!” 他突然开口,眼里闪着坚定的光,“把我们的专利技术、科研奖金都押上!” 阿依古丽立刻响应:“我把边疆药站半年的盈利都投进去!” 年轻医生们纷纷解囊,有人甚至抵押了刚买的婚房。

施工技术难题前,团队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当垂直花园的承重系统出现问题时,学机械设计的小陈提出用航空级碳纤维支架;发现普通土壤无法满足屋顶种植需求,农学博士小林连夜调配出轻质营养土。他们在工地上支起临时实验室,试管架上的营养液与安全帽并排摆放,形成奇特又温暖的画面。

最让人动容的是患者的加入。张大妈带着社区老人组成 “后勤队”,每天凌晨四点熬好姜茶送到工地;小赵发动程序员朋友开发出工地进度实时查询系统;就连青岩村的虎娃,也带着同学们用压岁钱买了五百株多肉植物,说是要种在休憩花园的窗台上。

深夜的工地灯火通明,顾承川站在脚手架上看着忙碌的人群。李小南正在指导工人安装太阳能板,阿依古丽爬上钢架调整绿植吊绳,小王举着检测仪穿梭在各个角落。年轻人们的白大褂在探照灯下翻飞,像一群守护生命的白鸽。他摸出李建国的老怀表,表盖内侧刻着的 “传承” 二字在月光下微微发亮。

“顾主任,地基加固完成!” 李小南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顾承川望向远处的地平线,第一缕曙光正刺破云层。他知道,这场与时间和困境的赛跑,他们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白大褂,那些熬红的眼睛,那些无私奉献的心意,终将筑成一座充满温度的医学殿堂。

团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