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方案的确定

方案的确定

暴雨倾盆的深夜,医院顶楼的设计工作室亮如白昼。顾承川的白大褂肩头洇着深色水痕,那是他冒雨从工地赶来时留下的印记。他的手指重重按在最新版 3D 模型上,鼻尖几乎要贴上显示屏:“这个冥想室的采光角度必须调整,要让下午三点的阳光能正好落在患者的康复椅上。”

李小南揉着通红的眼睛,键盘上沾着咖啡渍:“顾主任,结构工程师说再改就超出安全承重了。” 话音未落,顾承川已经抓起安全帽冲出门:“去地下二层!” 暴雨拍打在他后颈,白大褂下摆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藏蓝毛衣 —— 那是李建国留给他的遗物,领口处还缝着老人亲手补的补丁。

地下施工现场,钢筋水泥的气味混着潮湿的霉味。顾承川蹲在通风井旁,用卷尺反复丈量尺寸。雨水顺着安全帽边缘滴落,在他手背砸出细小的水花。“把垂直花园的钢架再往里挪 20 公分,” 他对着对讲机大喊,“患者需要能触碰到的绿色!” 李小南举着图纸跟在身后,突然发现导师的皮鞋陷进积水,却浑然不觉。

最较劲的是家属休憩花园的地面设计。景观设计师第五次推翻方案:“透水砖达不到防滑标准,防滑胶垫又破坏整体美感。” 顾承川沉默着掏出手机,播放边疆牧民的视频。阿依古丽蹲在毡房外,用碎石子拼出花朵图案:“顾大夫,我们用这种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下雨天牛羊都不会滑倒。” 他转头对设计师说:“把这种纹路缩小二十倍,做成防滑地胶。”

当晨曦穿透云层时,第 27 版方案终于成型。李小南看着导师布满血丝的眼睛,发现他的眼袋肿得老高,白大褂第二颗纽扣不知何时掉了,露出里面磨得起球的毛衣。“去睡会儿吧,顾主任。” 他递上热可可,却被拒绝。顾承川抓起激光笔,在图纸上划出重点:“冥想室的隔音材料要用牧区的羊毛毡,既有吸音效果,还能让患者闻到熟悉的味道。”

方案终审会上,投影仪投射出的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线条。旋转的 3D 模型里,智能玻璃墙随着阳光角度自动变色,垂直花园的藤蔓沿着承重柱蜿蜒生长,冥想室的躺椅能根据患者心率调整倾斜角度。财务总监推了推眼镜:“采用模块化施工,成本比预计节省 15%。” 基建科科长指着图纸:“这个承重结构的创新设计,说不定能拿建筑奖。”

顾承川没有说话,只是播放了段特殊视频。画面里,张大妈在临时搭建的阳光角晒太阳,小赵对着虚拟星空冥想,朵朵的母亲在绿植墙前插花。“这些不是设计图上的数字,” 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是活着的人对生命的渴望。” 当镜头扫过角落里抹眼泪的实习生时,全场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方案通过的瞬间,顾承川的手机震动起来。是青岩村的老周发来视频:“顾大夫,虎娃带着同学们在晒谷场模拟花园呢!” 画面切换,孩子们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小径,用树枝插成花丛,中间歪歪扭扭写着 “给顾爷爷的礼物”。顾承川的喉结滚动了几下,快速眨了眨眼睛,转身对团队说:“走,去工地!”

施工现场的起重机正在吊装第一根钢梁。顾承川戴着安全帽,在泥泞的土地上反复踱步。他蹲下身,用手指在泥地里画出排水槽的走向:“这里要挖深 5 公分,别让患者的轮椅陷进去。” 李小南看着导师沾满泥浆的裤腿,突然想起七年前在青岩村,老人也是这样,跪在雪地里给孩子包扎伤口。

当第一块智能玻璃安装到位时,顾承川亲自爬上脚手架检查。夕阳的余晖透过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斑斓的光影。他伸手触摸玻璃表面的防眩光涂层,触感细腻如婴儿的肌肤。“记住,” 他对安装工人说,“每颗螺丝钉都要拧紧,因为这是患者看世界的眼睛。”

深夜的办公室,顾承川还在修改细节。台灯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覆盖在李建国的遗照上。李小南送来热粥时,看见图纸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冥想室音响要能播放海浪声”“花园座椅边缘必须倒圆角”。最角落画着简笔画 —— 青岩村的老周正在教孩子们种向日葵,阳光穿透叶子,洒在每个仰起的笑脸上。

窗外,施工队的探照灯刺破夜幕。顾承川站在窗前,看着地基上逐渐成型的轮廓,想起李建国说过的话:“医院的墙,要比雪山更温暖;医院的路,要比草原更宽广。” 他摸出贴身收藏的青岩村冷链车照片,雪花落在照片上,渐渐与工地上扬起的尘土融为一体。寒风中,年轻的工程师们举着图纸匆匆走过,安全帽上的反光条连成一片,像极了守护生命的银河。

方案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