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的使命召唤
深冬的北京,寒风如利刃般刮过医院走廊。顾承川握着最新的《心血管疾病年度报告》,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报告扉页的数据像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脏: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五年间上升 17%,城市急诊室日均接诊量突破历史峰值。消毒水的气味里,传来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滴答声,与他急促的心跳重叠。
"顾院士,这是本周的加床申请。" 护士长抱着厚厚一摞病历本,白大褂口袋露出半截血氧夹,"心内科走廊已经加了八张临时病床,患者家属只能睡在消防通道......" 她的声音被突然响起的急救推车声打断,金属轮子在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顾承川望向走廊尽头,一位老人正攥着女儿的手,氧气管随着喘息剧烈晃动。
深夜的办公室,李小南推开虚掩的门,看见导师趴在铺满图纸的办公桌上打盹。台灯将顾承川的影子投射在墙上,白大褂的褶皱里仿佛藏着无数道未愈合的伤口。"心脏医学中心必须扩建。" 顾承川突然开口,惊醒时碰倒了一旁的搪瓷杯,冷掉的茶水在 "青岩村冷链改造方案" 的图纸上洇开,"我们不能再让患者像沙丁鱼一样挤在走廊里等死。"
院务会上,争论声掀翻了会议室的天花板。财务总监用激光笔指着预算表:"土地审批至少需要两年,资金缺口高达三个亿!" 基建科科长重重拍着规划图:"现有场地根本无法扩展,除非拆了门诊大楼!" 顾承川沉默着解开白大褂,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藏蓝毛衣 —— 那是李建国留给他的遗物。"还记得青岩村吗?" 他的声音突然拔高,"当年我们用牦牛驮着冷藏箱翻雪山,现在却要因为数字和图纸放弃患者?"
散会后,顾承川独自来到心内科病房。张嫂正在给心脏病复发的丈夫擦脸,老人胸前的手术疤痕像条扭曲的蜈蚣。"顾大夫," 张嫂的手突然顿住,"俺们不怕挤,就怕治不上病......" 隔壁床的年轻人艰难地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两岁女儿的照片:"医生,我想活着看她上幼儿园。" 监护仪的警报声突然响起,顾承川冲过去按压患者的胸口,白大褂口袋里的钢笔被扯掉笔帽,在床单上划出长长的墨痕。
回到办公室,顾承川摊开泛黄的《医学人文笔记》,李建国苍劲的字迹跃入眼帘:"医院不是冰冷的机器,是生命的渡口。" 他抓起卫星电话打给阿依古丽,听筒里传来呼啸的风声和驼铃声。"帮我个忙," 他望着窗外的霓虹,"问问边疆的牧民,他们在最痛苦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三天后,阿依古丽发回视频:画面里,藏族阿妈正跪在佛龛前,对着药盒喃喃祈祷;维吾尔族老汉轻轻抚摸着女儿的照片,浑浊的泪水滴落在诊断书上。
李小南带着团队连续奋战 72 小时,熬红的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我们可以向地下要空间!" 他突然拍桌,"建造智能地下药库和立体停车系统,把地面腾出来做......" 话没说完,顾承川已经抓起图纸冲进院长办公室。"我只要两个承诺," 他将图纸重重拍在桌上,"第一,给我三十名最年轻的建筑师;第二,启动 ' 患者需求调研 ',让每个住院超过三天的病人都能说出心里话。"
调研结果震撼了所有人。癌症患者想要能看见星空的病房,独居老人渴望有人握着他们的手输液,儿童希望在打针时能听到故事。顾承川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关键词:"阳光陪伴 尊严"。他带着团队走遍全国顶尖医院,却在青岩村的小诊所找到了灵感 —— 老周用废弃轮胎种的向日葵,在风中轻轻摇曳,治愈了无数患者的焦虑。
土地拍卖现场,顾承川举牌的手稳如磐石。当他以溢价 20% 拿下毗邻医院的地块时,竞争对手投来不解的目光。"这块地," 他对着媒体镜头举起患者手绘的 "心愿墙",上面画满了彩虹、小熊和心形图案,"要长出能治病的阳光。" 李小南在台下握紧拳头,他知道,导师又在做一件注定艰难却必须完成的事 —— 就像七年前在青岩村,用最笨拙的方式,搭建起最温暖的防线。
深夜的设计工作室,顾承川和年轻建筑师们激烈争论着每个细节。"冥想室必须朝南,让患者能看见日出。" 他用铅笔在图纸上反复标注,"家属休憩花园要种薄荷和艾草,这些气味能缓解焦虑。" 实习生捧着热可可进来,发现顾院士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儿童画 —— 那是某个小患者画的 "会开花的医院",歪歪扭扭的线条里,藏着对生命最朴素的渴望。
当第一根桩基打入地下时,顾承川站在轰鸣的机械声中,想起李建国临终前的话:"医学的进步,不在于楼盖得多高,而在于离人心有多近。" 他摸出贴身收藏的青岩村冷链车照片,雪花落在照片上,渐渐与工地上扬起的尘土融为一体。寒风中,年轻的工程师们举着图纸匆匆走过,安全帽上的反光条连成一片,像极了守护生命的银河。
扩建的使命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