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车队沿着重新整修后的和平大道缓缓前行,轮胎压在平整的沥青路面上,发出轻微的胎噪声。
沿途时不时就会有各种车辆呼啸着驶过,有部队上的巡逻车队,有拉运物资的大货车,也有载着幸存者外出劳作的大巴车和公交车。
路上还能看到很多急匆匆走过的幸存者,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李海林站在观光车前部,手持一个简易的扩音器,声音洪亮,像极了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
只不过他介绍的并不是名胜古迹,或者旅游景点,而是这片土地上用血与火铸就的生存史诗。
“各位首长,同志们,请看我们的左手边。”李海林指向不远处一片被高大围墙环绕的园区。
园区内,几座厂房的烟囱正冒出缕缕白色或灰色的烟气。
末世前被视为环境污染的象征,此刻看来却显得格外富有生机。
“那里是我们初步恢复生产的农机维修厂,一个多月前,工商业中心的同志们成功修复了一条生产线,现在已经能够批量维修和改装一些急需的农用机械,对我们将来恢复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而且,我们会以这里为基础,逐步恢复一些简单的工业生产。”
车上的人们,尤其是以张国强为首的代表团,都顺着李海林所指的方向望去。
有人拿出笔记本快速的记录着,有人则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厂房外部忙碌穿梭的人影和车辆。
车队继续前行,路过一个经过明显加固,变成了军事设施的建筑。
建筑的外墙,喷涂着显眼的公安蓝,而旁边的巨大标识牌上却写着“和平安全区第三哨卡”的字样。
李海林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丝感慨:“那里是原来的和平公安检查站,隶属于原兰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
“当初部队刚来到和平镇,就是在这里遇到了王涛和他手下几名幸存的民警同志。”
“当时他们的弹药几乎快耗尽了,依然背靠检查站在苦苦支撑,甚至亲手处理了不少昔日的同事。”
他没有再细说,但众人都能听出其中代表的意思。
周劲松和代表团中的两名军官,更是抬手向着高悬墙上的警徽敬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