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走到一匹军马旁,伸手摸了摸马的鬃毛,感受着马匹结实的肌肉,感慨道:
“这般壮实的军马,再配上咱们的火器,日后对阵建奴骑兵,胜算又多了几分。”
“徐先生说的是。”
劳动成果得到肯定,令若昂很是高兴,但随即他又叹息起来,
“可惜那些女真人养马太粗放,只是任由马匹在草原上觅食,从不进行系统的饲养和训练,白白浪费了北琴海平原的好草场。”
“我看呐,那地方要是好好规划,建成像这里一样的规模化牧场,再引进一些欧洲的养马技术,以后咱们的军马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改良出更优质的品种。”
若昂的判断是正确的,兴凯湖平原的确是东北地区一块非常适合养马的地方。
那片广袤的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仅50-70米,开阔的草场覆盖其间,为马匹提供了天然的觅食与活动空间。
那里气候虽属寒温带,但无霜期可达147天,既能满足牧草的自然生长,也能支撑玉米等精饲料作物的一年一熟,为马匹的四季饲养提供了稳定的饲料保障。
从历史上看,兴凯湖平原的养马传统也是早有渊源。
中世纪早期的靺鞨部落便在兴凯湖平原从事养马活动。
清代时,穆棱河流域更是专门为军队培育战马的重要区域,满语中“穆棱河”意为“牧马人之河”,便是这段历史的直接印记。
不过,女真部落采用的粗放式放牧,确实未能充分发挥那片土地的潜力,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饲料搭配与军事训练,使得优质草场的价值大打折扣。
若昂设想的规模化牧场与欧洲养马技术,恰好切中了传统养马模式的短板。
欧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包括精准饲料配比、分阶段训练、良种杂交在内的成熟体系。
若将这些技术与兴凯湖平原的自然优势结合,不仅能解决军马自给问题,还能通过品种改良突破本地马种的性能瓶颈。
事实上,近现代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思路,当地农场曾通过引入种马繁育改良役马,显着提升了马匹的生产效能,证明了科学规划对那片养马宝地的重要意义。
李国助沉吟片刻,看向若昂问道:
“若昂先生,你方才说北琴海平原适合养马,可我这几年也没少去过北琴海平原,只感觉那里沼泽遍地,并不像适合养马的地方呀?”
“少东家说的极是!”
若昂立刻附和,随即详细解释道,
“北琴海周边多为沼泽湿地,地势低洼易积水,不仅容易让马匹陷进泥沼,还易滋生疫病,确实不适合养马。”
“但一些汇入北琴海的河流沿岸,因冲积形成了狭长平原,地势稍高且排水性好,却是养马的绝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