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广城风微凉。省委楼一间小会议室的灯没有灭,白板只留八个字:十年树人,制度育人。
桌上摊着一叠被改得发红的纸,页角被反复折起,像被时间磨出的齿。
行文不走套话,李一凡把“序”写成一张作战图。他先画三条纵线:学校、机关、企业;再拉四条横线:选、育、用、评。
两两交叉处各写一个字——证。他用笔按住这个字:所有承诺、所有成长、所有升迁,都要有证据。
序言第一段,定宗旨:以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检验干部学得会的本领;以可复制的规则,养成可传承的队伍。第二段,定节拍:十年三段,三年一评,年年有回头看;不为改革设红线,只为群众设底线。
他把“真题库”放在最前。失败样本公开课不是耻辱,是课本;每一段错误与改正,剪成十分钟短片,按主题入库:窗口并联、工地验收、家风回执、容灾对齐、走廊证办理。
学员入校第一天,先看红点再看绿线,先答为什么,再谈怎么做。
干部学院不去远郊,落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政务大厅、工地控制室、样机仓、纪检谈话室,都要安静几小时,变成教室。讲台没有高椅,只有白桌与秒表。
讲师不是名义上的专家,是刚把错讲清楚的人。课堂结束,群众点评计入成绩,回执亮起才算结课。
他把“轮岗交叉”写进学制。主位与副位互换三个月,基层与省直交叉六个月,跨省走廊流动十二个月。
三段结束,各有一次“回到原点”的复盘,把换位时踩过的坑、拆过的流程、补过的回执,复原为三张图:路径图、责任图、情绪图。图不讲花头,只挂在学院的走廊上,供后来人指点。
家风不当附录,纳入主课。开学第一周,家属和学员一起签十条短句:不以家为权力延伸,不以情替代流程,不以熟掩盖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