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民意攀升

宁秀兰在小讲台上把“先保全、后清算”的逻辑讲成五分钟口诀,最后递出三套模板:“裁定文书样式”“涉外送达函样式”“证据链表单”。有人问:“基层法官看得懂吗?”她回头指指墙上的流程图:“让一线一眼能用,这是我们写的第一条。”

午后两点,四九城“省部联合对接窗口”回函:认可岭州“模板汇编(初稿)”结构,建议增补“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的权重映射;同时请岭州在一周内提交“试点清单1.1”,新增县域项目比例不得低于45%。

李一凡把“45%”圈成粗线:“县域优先,不是口号。”发改委随即把“跨年核算权”的政策口径敲定,允许县域复工项目在年终考核中按“就业带动+回款节拍”折算权重,补回“体量小、节奏快”的结构性劣势。

第三天,舆论的热点从“抓人”自然转向“交楼”。省台推出“夜谈复工”第二期,镜头里是汀城一处小体量工地的混凝土浇筑;旁白解释“见证人”盖章后拨付短信的节奏,弹幕刷屏“这就叫我们能看见的钱”。

财经媒体改追“评价指引(草案)”,问“可复制的尺度在哪”;法治版块延伸“民刑衔接”的案例。微博上,一个热评得到近万点赞:“这回不是看新闻,是看账单。”

下午四点,改革办“月评季审”的评估矩阵第一次亮相:横轴是“法务、资产、工程、金融、公众”,纵轴是“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每一格都对应具体项目与具体责任人。戴立鸣强调,“矩阵不是为了表面好看,而是为了问责能落到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把“容错纠错”条款一并亮出:凡按流程推进、因客观变量导致阶段性偏差的,及时澄清;凡隐瞒、推诿、拖延,按矩阵坐标直达组织问责。评估会开到一半,组织口联络员把“改革型干部库”试入名单送上台:三名基层法官、两名经侦骨干、一名县住建局女科长榜上有名。

傍晚,省社情民意中心二次快样数据返回,支持率维持高位,“对政府处置透明度的满意度”上升到77.3%。问卷评论里,一句短评被选为样本:“以前是求人办事,现在是按图索骥。”李一凡看完没表态,只在“信息与公众组”的栏里多写三个字:**“再降噪。”**他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好用”。

夜里九点,改革办小范围工作会定三个“收官动作”:其一,对“试点清单1.0”中完成度超过80%的十三个项目统一发布“阶段性说明书”,把“时间轴—资金流—工程量—责任人”做成可下载文本;其二,开放“项目检索”到地市终端,由各市自行更新、改革办抽查;其三,首次发布“县域复工周榜”,把资源与关注向县域倾斜。常之朗提出第四条:“把三张流程图做成工地版大字报,贴在每个白名单项目门口。”吴宸当场点头:“明天印刷。”

第四天清晨,衡洋一处小区门口,居民围着“流程图大字报”指指点点。戴着红袖标的楼栋长念给一位老大爷听:“第一步,监管账户看余额;第二步,节点验收看签名;第三步,拨付短信看时间……”老大爷嗯了一声:“看账的活,终于轮到我们来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