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苏绣公司的发展

从海报的整体布局、字体的选择,到每一个线条的走向、每一抹色彩的搭配,都反复斟酌、仔细推敲。

搭建公司网站时,她与技术团队的成员们密切合作,从页面布局的合理性、导航栏的便捷性,到功能设置的完善性。

如在线下单、客户咨询、作品展示等,都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朱晓露对技术人员说:“这个页面加载速度,还是有点慢,能不能再优化下,用户体验很重要。”

技术人员回应:“我们再试试,争取做到最快。”

她与技术人员们反复沟通,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常常为了一个页面的加载速度或者一个按钮的位置,争论不休。

最终都是为了让网站,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在用户面前。

不仅如此,她还凭借敏锐的媒体嗅觉,每天关注着各类媒体的动态。

她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了当地知名的报纸、杂志以及线上艺术平台,向他们积极投稿,宣传公司理念,和苏绣文化。

她精心撰写每一篇稿件,从苏绣的历史渊源、独特工艺,到公司的创新理念、未来规划,都一一详细阐述。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成功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为公司赢得了不少免费报道的机会。

当看到公司的名字和苏绣作品出现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时,她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王冰芳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宛如一位潜心钻研的艺术家,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苏绣的世界里,仿佛与外界隔绝。

她的工作室里,堆满了各种绣品、丝线和绣布。

角落里,还摆放着她从各地收集来的刺绣样品和艺术书籍。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走进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创作。

她不断尝试新的针法,从传统针法中的平针、乱针、滚针,到现代针法的创新融合。

她从传统针法中汲取灵感,又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如抽象艺术、立体主义等。

她反复练习,有时候为了掌握一种新针法,她会连续几天几夜坐在绣架前。

手指常常被针扎得满是伤痕,但她只是简单地贴上创可贴,便又继续投入到创作中。

她还查阅了大量古代刺绣典籍,和现代艺术书籍。

从《雪宦绣谱》《顾绣考》等古代经典,到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集,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案设计。

从中国传统的龙凤呈祥、梅兰竹菊,到西方的花卉图案、几何图形。

她努力提高自己的绣工和艺术修养,只为在苏绣技艺上实现新的突破。

她常常为了一个图案的设计灵感,在工作室里踱步思考,几个小时。

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一个好点子,她会立刻爬起来,记录在本子上。

王冰芳这段时间如此精进,进步神速,令她心中充实无比。

林真逸是领头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成为团队的核心与支柱。

他亲自参与产品设计,与王冰芳电话长谈。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到现代时尚的几何图形、抽象艺术。

他们探讨着如何将新图案,与新技术完美结合。

林真逸在电话里说,

“冰芳,我觉得这个山水图案,用新针法表现,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冰芳思考片刻后回答,“我也觉得可以试试,不过细节上我们再商量商量。”

他们常常为了一个设计细节,争辩很久。

比如一朵牡丹花的花瓣形状、颜色过渡,或者一幅山水画的构图布局、针法运用。

但在灵感迸发的瞬间,他们又会大笑。

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和对艺术的热爱,让他们的合作变得无比顺畅。

为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朱晓露踏上了漫长的奔波之旅,走访了全国各地的丝线和绣布供应商。

她来到江南的丝绸之乡,走进一家家丝线作坊,看着工人们熟练地缫丝、染色。

她又来到北方的棉麻产地,考察绣布的生产过程。

在与供应商洽谈时,她凭借林真逸教导的商业经验,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仔细检验每一批样品。

从丝线的粗细均匀度、光泽度,到绣布的质地、颜色牢度,都严格把关。

她用手轻轻抚摸丝线,感受它的顺滑度。

她对着光线,查看绣布的纹理,检查是否有瑕疵。

经过多轮激烈的讨价还价,她终于与几家优质供应商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为公司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半个月的辛勤筹备后,怡露苏绣公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正式开业。

开业当天,现场热闹非凡,门口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各界人士纷纷慕名而来,有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他们穿着得体的服装,戴着精致的眼镜,手中拿着邀请函。

有商业合作伙伴,他们西装革履,提着公文包,眼神中透露出对合作的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还有媒体记者,他们扛着摄像机、拿着录音笔,准备第一时间报道这一盛事。

更有众多苏绣爱好者,他们早早地来到现场,排起了长队,只为一睹苏绣的风采。

展厅里,一幅幅精美的苏绣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着,独特的针法让绣品栩栩如生。

新颖的图案,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之美,既有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又有现代时尚的设计元素,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不少客户,当场就被这些作品的魅力所折服,毫不犹豫地下了订单,这让团队成员们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