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亿幸矿业自己的水下员工,以及乙方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有海军派出来的六十多名机电兵凑在一起,小一百号人产生的工作效率那绝对是恐怖的。
到十月中旬的时候,整个一号二号建筑内部的水密舱,以及各层的主体建筑结构基本完成,三号建筑也在十月开始下放。
三号建筑虽然个头也挺大但难度最低,它只有一个用于交换内外运送矿物的硕大的气闸舱室和一个更大的临时仓库组成。
从海底火山内部破碎掘进上来的矿料会被先运送到气闸和这个大仓库中临时存放,等攒够了就开启气闸将这些矿料运送到外面去,外面的自动装配机会把这些箱型的矿料送到海面的平台上分装至运输船中。
因为功能很单一且结构很简单,三号建筑别看个头挺大但建造速度甚至比一号的竖井钢体都要快。
完成三个主体建筑后整个海底井矿就进入到了内部后期拾掇收尾,但最重要的是多个紧急逃生设备安装完毕。
这些逃生设备按功能分布在几个区域。
气闸舱室附近会安置一艘到两艘海底轻舟,这种小型艇个头小运送速度快,平时就直接停放在气闸舱的旁边的运送小车上,需要使用时直接连潜水器带车的全部开进去就行。
能使用水下潜航器就说明情况不是很紧急,有足够的撤离时间。
另外一种是胶囊型紧急逃生舱,这玩意是从鱼雷发射方式改进而来,但胶囊自身没有动力装置。
整个结构也很简单,就是一个金属圆筒子,内部安置一个像鱼雷一样的胶囊舱。
紧急撤离时人员会迅速钻入内部后封闭舱盖,然后在机械结构下联动入口舱盖和胶囊舱盖,当胶囊舱盖封闭完成后机械螺纹栓会自动脱离解锁外部连接舱盖开启,顺便向管道内部注水,最后就是管道内部的固体火箭点火,产生大量的燃气迅速将整个胶囊如同鱼雷一样快速挤出逃生管。
送出去的胶囊会利用自身的浮力和外置的充气阀上浮至水面,浮到水面上的胶囊会立刻释放救生筏增加暂时的浮力,逃生人员需要尽快从里面出来后转移到救生筏里,要不然胶囊内的空气可没法呼吸太久。
这种逃生手段因为占地空间不大,被安置在多个不同的位置供人员紧急撤离使用,平时保养检查也比较简单,只需要每半年把逃生胶囊从逃生管中退下,检查胶囊的气密性,内置气阀包装有无老化破损,还有逃生管内有没有锈蚀和堵塞,关闭后盖由专业深潜员在外面辅助开启外部舱盖检查更换密封环情况即可。
如果这两种逃生用具都没法使用或者错过了,那就只剩下顶部的最后逃生手段。
这套装备倒是最初就安装完毕的,也是三种方法中最危险,最考验人员心理素质的手段,如果不是没有选择,没有人愿意使用这种逃生手段离开这里。
三种逃生手段只是不到万不得已才使用的东西,但预防永远大于出事后的应对,就像消防一样,时刻警惕的防火永远比事发后的救火更重要。
而如何防止破碎进水事故呢?
除了外部例行的定期检查外,三个海底建筑物中的二号建筑物被多个水密舱隔断,同时内部每个房间、每个公共区域都安装了大量的感应器和摄像头,一旦发现舱体内部发生破裂进水,各水密舱之间就会封门断开联系保证各自舱室的封闭安全,同时整个建筑群会立刻发出警报提醒人员就近撤离;
如果来不及撤离,三个舱体内部还修建了不少临时维生舱,也可以选择到临时的维生舱进行躲避等待后续救援人员。
有了这些监测、逃生和维生装备,也让整体安全度被再次提升,也开始允许只接受简单培训的更多技术员从海面上下到海底来。
这种安全度提升类似于一个正在修建的综合商场,一开始只有手脚架和简单的结构体,只有那些受过专门训练和胆儿肥大的手脚架工和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内部施工,等施工完毕后不仅装修的富丽堂皇,内部的消防通道、紧急灯光指引设备,消防设备和疏散撤离设备都安置完毕,这时候就允许开门营业,接待没有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普通民众进入。
而这些人的的到来,终于开启了下一步的工作:
井矿的开采作业!
放置在一号建筑钢体内部最中间的那个巨大的密封罐终于被打开,里面封存已久的那台定制款专用盾构机开始要发挥它的作用,不过在此之前,需要技术员对整台盾构机进行检测。
这些技术员就是只接受过简单的幽闭恐惧症测试的厂家工作人员,能满足下潜过程中不发疯不发癫基本就能允许临时进入海底建筑内部。
在经过仔细的检测后这台盾构机被竖井内的吊机慢慢的抬升,此时裸露的海底岩口已经出现了一个洞口,这是用碎爆法一点点打出来的基础定位口,盾构机就这样被矗立在这个定位口中间。
“老板,一切准备就绪。”
小主,
已经从亿幸壹号调到这里干活的阿胜用内部线路示意着摄像头后面的雷洪汕,但雷洪汕并没有直接下达开启命令,而是站在主控室里,向旁边一间独立房间里的小平头的工作人员发布指令。
“声呐官,开启主动探测声呐。”
“明白!主动探测声呐开启!”
“砰!”的一声特殊声音瞬间从海底建筑1号井的主动声呐器里发出,这是海底主动声呐工作的特殊声音。
电磁波没法在水下传输太远,但声音这种属于机械波的东西却能够在水中传递相当远的距离,这种被特殊压制的机械波迅速以每秒1500米的速度在海水中向四周散开,如同雷达一样碰撞到附近水面上、水底下的任何物体后被反射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