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和秀梅婶子的北河村之行很是成功,那位北河村的村长倒是一个有大格局,对于包产到户的理解更加敏锐,温暖刚说完那三个条件,这位年岁已经六十朝上的老人家就已经身先士卒的领养了五十只兔子,鸡鸭也各五十只,还弄了十头山羊和四头猪。
“沈家媳妇啊,不瞒你说,我和老伴这是年岁大了,不然说什么我也要一样弄上百只,其他的也要翻倍啊!”
这位老人家应该属于一个面上不多说,出手办实事的人。
就看他家的现在的生活方式,就叫温暖明白这位老人家绝对是有大生活智慧的人。
在这个时代的农家,一般都讲究老了以后享儿孙福气,长者在不分家的规矩,一家两位最年长的老者,下面好几房的儿孙生活在一起,把持着中馈过小型吃大锅饭的日子,要的就是门庭大。
这样难免各家都会存着各家的小心思,这过日子谁家不是为了自家想,多吃多占,交钱的时候更是心有不甘的多。
只被一个孝字压在头上,不得而为之,时间久了,长辈可能因为一碗水端不平而出现偏颇,小辈们更是会心存芥蒂,渐渐疏远至亲之人。
这位老村长人家的法子可是明智的很,四个儿子成家之后,直接都被老人家给分出去自己单过,每人在分家之时带走的家产和彩礼等等方面都是一样的,绝对不会出现偏心谁的情况,分家之后的孩子每月给老人些孝敬银子即可。
现在老人家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依旧经常回家来看望两位老人,两个女儿一个就嫁到本村,另一个也不是很远,嫁人的时候依旧带着家中的一分田产,不为别的,就为了在婆家能直起腰板,叫丈夫能够高看一眼。
要不温暖这一听之下,也不会感叹这位老人家的大智慧呢。
两位老人自己住着,孩子们分家了也......
在自己周边不远,方便照顾,能自理的时候更是不麻烦他们,叫他们能宽心的照顾自己的小家庭,一大家子和和乐乐,这才是生活。
“沈家媳妇,你说这别的村的人家想要领点牲畜回去养活,成么?”老村长这是想到了嫁到外村的小闺女了,他不光自己领了不少,更是已经叫老伴去通知了自家的那些个孩子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