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点启动时,紫色迷雾带中绽放出一道贯穿星系的光柱,光流族的能量波顺着光柱流入星桥,为网络注入了全新的“流动性”。
共振节点的成功,为联盟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共生盟开始在宇宙边缘寻找更多“非故事文明”,并针对性地设计连接方式:为靠集体梦境传承知识的“梦织族”建造“共享梦境枢纽”,用星桥能量稳定他们的精神连接;
为能折叠时间的“时叠族”开发“时序转换器”,让不同时间流速的文明能同步交流;就连那支反物质构成的“逆熵族”,也通过特制的“正负能量缓冲带”,与星桥网络建立了脆弱却稳定的联系。
这些新成员的加入,让星桥网络变得愈发复杂,也愈发强大。
万族共鸣石上的光纹已无法用数量计算,无数道能量流交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其中既有兽族的厚重、雪鸢仙宗的纯净、幻灵族的灵动,也有光流族的流动、梦织族的迷离、逆熵族的深邃。
“宇宙就像万花筒,每个文明都是独特的镜片。”
人族首席科学家在最新的宇宙图谱发布会说,屏幕上,星桥网络已不再是单纯的银色丝带,而是由无数彩色光流构成的立体网络,“我们要做的,不是让镜片变成同样的颜色,而是找到让它们共同折射出彩虹的角度。”
然而,多元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不同文明的能量特性差异巨大,星桥网络的“兼容性”面临严峻考验。在光流族与逆熵族的共振节点交汇处,两种性质相反的能量多次发生冲突,产生的能量风暴差点摧毁周围的星系。
“这不是冲突,是‘磨合’。”负责修复的星耀族技术员在分析数据时发现,每次风暴过后,两种能量的排斥力都会减弱几分,“就像新齿轮需要磨合才能顺滑运转,不同文明的能量也需要在碰撞中找到共存的频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联盟据此开发出“能量磨合场”,主动引导差异巨大的能量在可控范围内碰撞,加速它们的“适应过程”。
在磨合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共生之核”,里面封存着各族能量的样本,通过特殊的装置让它们不断交融、演化。
如今,这颗核心已成为星桥网络的“自适应中枢”,能根据接入文明的特性,自动调整能量输出的方式,就像一个不断学习的大脑。
随着星桥网络的边界不断扩展,联盟的管理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共生塔不再是唯一的决策中心,而是演化成“分布式智慧网络”,每个节点都能根据本地情况做出判断,同时将信息同步到整个网络。
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正是受光流族“无固定形态”启发——既保持整体协调,又赋予局部足够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