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充华产子嗣承基,母后临朝穷极欲

济公传奇 王钟亭 4231 字 5天前

却说沈约夜卧床中,精神恍惚,似乎感觉自己舌头被割去,痛不可耐,于是拼命呼救。待到家人把他唤醒,尚还觉得自己舌头有余痛。细细回忆起来,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沈约原来是病中梦见齐和帝萧宝融用剑割断了他的舌头。于是越想越害怕,嘱咐家人请来巫师察看。而巫师查看的的结果竟跟他梦中所见相一致,于是沈约去请道士做法,向上天奏赤章,说梁武帝萧衍禅代之事并不是自己的主意。

刚好这个时候,梁武帝萧衍派御医徐奘去给沈约看病,回宫后,徐奘将自己知道的这些情况全都告诉了梁武帝萧衍。

在此之前,沈约曾陪同梁武帝萧衍宴游,正好赶上豫州献上时令贡品的栗子,直径达一寸半,梁武帝萧衍对此感到很新奇,于是问沈约说:“史书上关于栗子的典故有多少呢?”

并和沈约一起将所记忆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所知的比高祖少三件事。出宫后沈约对人说:“皇帝很要面子,护短,如不让着他,他就会羞愧而死的。”

梁武帝萧衍宫里的人议论的话知道沈约对自己的评价,认为他的言论太不恭敬,应该要好好惩治他。经徐勉恳切地劝谏,梁武帝萧衍才罢休。而这次听说了赤章的事,梁武帝特别生气,多次派使者谴责沈约,略言禅让的草诏,皆是沈约所为,怎得诿诸朕躬!沈约愈加惶急恐惧,既畏主上谴责,又恐惧冥府报应的诛杀,两忧相迫,便即毙命,寿已七十三岁了。

梁武帝萧衍还算有情,仍然赠他本官,赙钱五万,布百匹。朝廷建议请赐沈约谥号为文,梁武帝烛改一隐字。颇合沈约行谊。沈约以文才闻名着世,所撰写的晋书共一百一十卷,宋书百卷,齐纪二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百卷。又制四声谱,自谓穷神入妙。梁武帝萧衍不以为奇,且问参政周舍道:“何谓四声?”

周舍举“天子圣哲”四字,表明平上去入的四声。梁武帝淡淡的答道:“这也有甚么奇怪呢?”遂将韵谱搁起,不复遵用。后来却流传人世,推为巨制。

当时与沈约齐名的,尚有江淹、任昉等人。江淹字文通,仕齐为秘书监,梁武帝起兵,却微服往投。嗣迁为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在天监四年逝世,予谥曰宪。江淹少年好学,曾经梦见神人授以五色笔,遂擅文才。晚年又梦神人将笔索还,从此遂无妙句,时人叹为江郎才尽。平生着作百余篇,及齐史十志,并传后世。

任昉,字彦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起草即成,不加点窜。

任昉未出生时,他的母亲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觉,梦到一个彩色的旗盖四角悬挂着铃铛,从天而降,其中一个铃铛落入了裴氏的怀中,裴氏心跳得厉害,随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

任昉身高七尺五寸,从小聪明灵透,被称赞为悟性如神。四岁能诵诗数十篇,八岁能写文章,自己写出《月仪》,文辞内容都很美。褚彦回曾对任遥说:“听说先生有个好儿子,真为你高兴。正所谓有一百不算多,有一个不算少啊。”任昉从此名声更大。

十二岁时,他叔叔任晷善于识人,见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说:“阿堆,你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啊。”任昉对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间从没有脱衣休息过,一开口就流泪,汤药饮食都要先亲口尝一尝。

宋丹阳尹刘秉征辟他为主簿。当时任昉十六岁,赌气得罪了刘秉的儿子,导致长期得不到提拔。过了很久,才转任奉朝请,随后被推举为兖州秀才,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为征北行参军。

在齐末永明二年(484年),卫将军王俭任丹阳尹,接纳任昉为主簿。王俭特别钦佩、重用任昉,认为当时无人可同任昉并论。此后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狱参军事,进京后任尚书殿中郎,随后又调任为司徒、竟陵王萧子良的记室参军。

当时琅邪王萧融有才气,自以为天下无双,等见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后因父亲去世离职。

到了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废郁林王萧昭业,将出任侍中、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封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让任昉为他起草就职谢恩的章表。

写成后,萧鸾不喜欢其中有对自己贬损的言辞,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任昉在萧鸾称帝以后的整个建武年间职位始终不能升迁。

任昉很会写文章,尤其擅长写记叙文,才华横溢,当时王公的上书奏文,多请他代写。任昉下笔即成,不用修改。沈约堪称一代词宗,也很推崇他。齐明帝萧鸾去世后,任昉迁任中书郎。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长史。

梁高祖萧衍攻克京都,幕府刚建立,就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专门负责起草文书。原因是萧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萧衍私下对任昉说:“我要是当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记室。”任昉也和萧衍开玩笑说:“我若当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骑兵。”意思是说萧衍很会骑射。所以现在让任昉担任骠骑记室参军,是应过去的话。任昉给萧衍的书信中说:“昔日太平清静之时,您曾经对我有预言,本意是对我提拔,看起来却像善意的玩笑。谁料我竟如此幸运,昔日之言一点没有落空。”就是指的这件事。萧衍准备篡位登基时,以齐和帝萧宝融名义颁布的禅让文告,多由任昉写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萧衍即帝位后,任命任昉为黄门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职兼管着作事务。

梁武帝在位的天监二年(503年),任昉出任义兴太守。在任期间清正廉洁,妻室儿女只吃粗米饭。在此期间,任昉曾与在彭城的好友到溉和他的弟弟到洽,一起游历山水。

任昉从义兴离任时,只有七匹绢、五石米的家当。回到京都时没有衣服可以更换,是镇军将军沈约派人带着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后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参与执掌任选官吏之事,但干得不称职。不久转任御史中丞、秘书监、领前军将军。自齐朝永元年以来,皇宫藏书馆的四部图书篇目卷次杂乱,任昉亲自校订,从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天监六年(507年),任昉出为宁朔将军,领新安太守,为政清约。

在郡期间不注意衣着打扮,独自一人随便的拐杖拄着拐杖,步行到城镇村舍走街串巷,民间有是非官司,随即就地裁决。这样处理政事既清静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期年任昉病殁官舍,终年四十九岁。新安全郡人怀德不忘,都感到很悲痛,于是百姓们一起在城南给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时祭祀他。

梁武帝萧衍亦闻讣告而举哀,追赠太常卿,予谥曰敬。

任昉在世的时候,关心百姓疾苦。当地年满八十岁的老人,他都会派衙门官员前去看望。新安郡内有蜜岭产杨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给太守采摘,任昉认为不能为一己之私让百姓冒生命危险,当时就命令停采,官吏百姓都认为这是百余年没有过的德政。

任昉是以学问为诗,以博见为文的一派人物的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