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继续执行道武帝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将塞外的鲜卑人及其他胡人内迁到关东地区。这是一项强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复与发展久经破坏的中原地区,遇到的阻力却恰与其深远的意义成正比。当时的官员不会去体谅老百姓对于故土的依恋之情,更不懂得组织民众去做思想工作,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多半是采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众的反感。部分流氓无赖乘机煽动情绪,许多年轻人逃亡集结在外,不少郡县都出现了有组织的土匪或强盗。
北魏献文帝面对民患不想大动干戈地镇压,就与公卿们商量:“朕本来是要为民除害,可惜让那些官员坏了事儿,以至于乱事频起。如今违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们都抓起来杀了。我的意思是通过大赦安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元城人侯屈说:“民众逃亡做强盗,这是大罪,如今不给他们定罪就把他们赦免,乃是‘为上者反求于下’(即本末倒置,不是执行政策的人的行为),恐怕不妥。依臣所见,不如诛杀首恶,赦免余党,此举足可安定天下。”清河人崔宏则说:“圣明的君主统领民众,目的便在于安定团结,而不是跟民众去较量胜负。赦免罪行虽不是正招,但却便于执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诛后赦,还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后还不老实,到时再杀也不为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赞同崔宏的建议,依计执行,果然民众不再为乱,对于继续作乱搞破坏的少数人,拓跋弘又派将军于栗领兵一万前去平定,很快解决了不安定的因素。
年轻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非常善战,他亲自率兵指挥军队大战柔然,也是非常出色的一次战役。他亲自统率队伍,率兵追击,一直追到“石碛”(沙漠)。拓跋弘即位不过十三岁,年纪虽轻,也同样喜欢练兵。
皇兴二年(468年)二月初七日,献文帝拓跋弘在西山田猎,亲射虎豹。
同年五月十一日,献文帝拓跋弘在崞山打猎,于是驾临繁畤。
魏主拓跋弘性好释老(佛教,老子之学),在位期间大力推动佛教发展,不仅在朝政中倡导佛教思想,还通过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等方式促进文化教育。拓跋弘做了三五年皇帝,已经不耐烦,他于469年将年仅两岁的长子拓跋宏立为太子,并开始为退位禅让做准备。
到了皇兴五年(471年)八月,太子拓跋宏年仅五岁,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一时不便禅授,意欲传位给京兆王拓跋子推。拓跋子推乃是文成帝的弟弟,与魏主拓跋弘为叔父行,拓跋弘因他器宇深沉,故欲推位让国,令他主治,自己可以养性参禅。真是匪夷所思。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当下召集公卿,议论禅位之事,公卿等人听作奇闻,莫敢应对。
独拓跋子推的弟弟任城王拓跋子云,抗言进谏道:“陛下方坐致太平,君临四海,怎得上违宗庙,下弃兆民!必欲委置尘务,亦应传位储君,方不乱统。”不私所亲,却是一个正人。
太尉源贺,尚书陆馛,亦相继应声道:“任城所言甚是,请陛下采纳!”
魏主拓跋弘闻言,不禁变色,似有怒意,中书令高允插口说道:“臣不敢多言,但愿陛下上思宗庙付托,何等重大,追念周公抱成王事,也是从权办法,陛下择一而行,才不致惊动中外!”
魏主拓跋弘乃徐徐道:“据卿等奏议,宁立太子,不过太子幼弱,全仗卿等扶持。”
高允等尚未及答,魏主拓跋弘又说道:“陆馛素来正直,必能保全我子。”
陆馛闻言即叩首谢奖,魏主拓跋弘即授为太保,令与太尉源贺,准备禅位事宜。
拓跋宏生有至情之心性,上年,魏主拓跋弘生有病痈,由太子拓跋宏亲自为父吮毒,至是得受禅信息,向父泣辞。魏主拓跋弘问为何因?
拓跋宏答道:“臣儿幼弱,怎堪代父承统,中心忧切,因此泪下!”五岁小儿,却能如此,恐未免史笔夸张。
魏主拓跋弘叹道:“尔能知此,必可君人。我意已决定了!”遂令陆馛等整缮册文,即日传位。文中略云:
昔尧、舜之禅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若丹朱、商均,果能负荷,岂必搜扬侧陋而授之哉!尔虽冲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主道,以济兆民。今使太保建安王陆馛,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绶,致位于尔躬。尔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
八月二十一日,五龄太子拓跋宏,出受册文,也被服帝衣,登上御座,受文武百官朝谒,改年号为延兴元年。礼毕还宫,又由公卿大夫,引汉高帝尊奉太上皇故事,奉魏主拓跋弘为太上皇帝,仍然总管掌理国家大政。
魏主拓跋弘准如所请,自徙居到崇光宫,采椽不斵,土阶不垩,差不多有太古风。又仿西印度传闻,特在宫苑中建造鹿野浮图,
在这期间,他一直居住在皇宫北苑,又仿西印度传闻,特在宫苑中建造了一座佛寺,终日里与得道高僧谈经论佛,仿佛已经脱离尘世俗事打扰,不问政事。惟国有大事,始令上闻。这也是别有心肠,非人情所得推测呢。这且慢表。
且说北朝禅位以后,遣使者传告宋朝廷,宋朝廷亦遣使者报聘,南北又复通好,暂息兵争。
只是宋主刘彧屡次抱病,骨瘦如柴,无非渔色过度所致。渐渐的支撑不住。自恐一旦不讳,太子刘昱年纪尚幼,不能亲政,势必由皇后临朝,王景文为皇后之兄,必进为宰相,大权在握,易生异图。
刘彧于是特书手敕,遣人赍付。王景文方与客围棋,见有敕书传至,启函阅毕,徐置局下。及棋局已终,敛棋子纳入奁(盒子)中,乃取敕示客道:“有敕赐我自尽。”
那客人闻言,不觉感到大惊,王景文却神色自若,自书墨启致谢,从容服毒而死。使人得启返回王宫报告,宋主刘彧方才安心。是夜,刘彧又梦见有人告语道:“豫章太守刘愔谋反了!”
宋主刘彧突然惊寤,心里怀疑,俟至天明,便发令使者持着符节,驰至豫章,杀死刘愔。
刘彧嗣是心疾日甚,精神越加恍惚,每当夜静更阑,辄然看见有无数的冤魂,环集在床榻旁边,争来索命。
宋主刘彧亦无法可施,特命改泰始八年为泰豫元年,暗取安豫的意思。也是痴想。刘彧又命在湘宫寺中,日夕忏醮,祈福禳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奈神佛无灵,鬼魂益迫,刘休仁、刘休佑,索命愈急,宋主刘彧越发呓语不绝,曾经胡言乱语说司徒恕我,或者说是骠骑宽我。模模糊糊的说了几日,略略感觉有些清醒,于是命桂阳王刘休范为司空,褚渊为护军将军,刘佑为右仆射,与尚书令袁粲,仆射兼镇东将军蔡兴宗,及镇军将军郢州刺史沈攸之,入受顾命,嘱令夹辅太子。
褚渊等人受命而出。复由褚渊保荐萧道成,说他材可大任,刘彧于是乃加授道成为右卫将军,共掌机事。
是夕,宋主刘彧病情加剧,没多久就归天了,享年三十四岁。在位,一共改元二次,在位共八年。太子刘昱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命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渊,左右辅政,尊谥先帝彧为明皇帝,庙号太宗。嫡母王氏为皇太后,生母陈氏为皇太妃。刘昱这个时候年仅十龄,居然有一个妃子江氏,妻随夫贵,也得于受册定仪,正位中宫。一对小夫妻,统治内外,眼见是宫廷紊乱,要收拾那宋室的江山了。有诗叹道:
乏嗣何妨竟择贤,如何借种便相传!
十龄天子痴狂甚,两小宁能把国肩?
还有阮佃夫、王道隆等,依旧用事,搅乱朝纲。欲知后来变乱情形,俟下章节再叙。
刘休仁为兄弟计,议杀诸侄;宋主刘彧为嗣子计,并杀兄弟,而刘休仁亦不得免。刘休仁不能保身,而宋主刘彧不能保子,且不能保国,天下未有自残骨肉,而尚能庇其身世者也!夫同姓不可恃,遑问异姓?观后来之萧齐篡宋,尽灭刘氏,何莫非宋主刘彧好杀之报乎?
若夫魏主拓跋弘之禅位,亦出不经,考魏主践阼之年,仅十二龄,越年改元天安,又越年改元皇兴,禅位时年仅十有九岁。太子拓跋宏虽然聪睿夙成,究属五龄童子,未能御宇;况且冯太后内行不正,秽渎深宫,不知先事防闲,却一度迷信佛老(佛教和黄老教),遽弃尘务,是亦为取祸之媒,不至杀身不止。王道不外人情,蔑情者必亡,矫情者必危,观宋与魏遗事而益恍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