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一支由卢作孚亲自率领的特殊“考察团”悄然离开了山城。
成员除了民生公司几位核心骨干,还有被卢作孚说服的几位同样心怀实业救国梦想、又对民国现状深感失望的实业家:火柴厂的赵老板、面粉厂的孙老板、小型机械厂的李厂长,甚至还有一位在棉纺业颇有经验的老王。
此次南下,他们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南洋作为新定的国家,有没有商机,毕竟在商言商,赚钱嘛,不磕掺。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帮助,看看能不能互通有无,购买国内急需物资,好早日把大夏国内的鬼子赶出去。
最后也是留个退路,毕竟如今南洋也算是华人的乐土了,这些人家大业大,也在考虑是否可以在南洋开枝散叶。
他们先乘民生公司的小火轮抵达宜宾,接着搭乘汽车到春城,稍作休整。
在春城,他们感受到了与山城截然不同的气氛——这里离南洋更近,关于南洋合众国的消息更为直接和正面。
街头报童叫卖的《南洋日报》、《南华晚报》、《星洲日报》上,经常能看到关于南洋工业建设、劳工保障、新式小区落成的报道,配图清晰,描绘的生活图景令人向往。
一些从南洋返回的商人,提起那里的效率和规矩,无不竖起大拇指。
这更坚定了卢作孚南下的决心。
跨过蜿蜒不绝的史蒂文森公路,进入南洋合众国控制下的勃固北部,考察团成员们立刻感受到了不同。
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极致的效率与秩序。
在边境检查站,没有民国关卡常见的散漫、刁难和隐晦的“茶水费”暗示。
穿着笔挺制服、佩戴“南洋海关”臂章的工作人员,态度礼貌而专业,检查证件、登记信息、抽查行李,流程清晰高效。
一个年轻的关员甚至能用流利的川音向他们解释入境规定和注意事项。
“这……这就完了?” 火柴厂的赵老板看着盖好章的证件,有点不敢相信。
以往在民国境内跑运输,过一道卡子不磨蹭个把小时、塞点好处,简直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