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被张汝经这番振聋发聩的剖析深深震撼。他忽然意识到,华国芯片产业最缺乏的,从来都不是人才、政策或资金这些外在条件,而是那份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决心。
张汝经被迫离开自己一手创立的中芯国际,表面上是台积电通过国际诉讼施压的结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整个决策层在面临压力时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中芯国际被起诉这件事,最令人痛心的不是败诉本身,而是在败诉后,中芯国际的决策层选择的不是奋起直追,而是将张汝经这个创始人驱逐出局,甚至为了'息事宁人',竟同意让竞争对手台积电入股并派驻董事。"
这堪称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上最令人扼腕的决策之一。让主要竞争对手成为股东并参与决策,无异于在战场上主动将指挥权交给敌人。中芯国际的股东们天真地以为,牺牲创始人就能换取对方的"网开一面。
殊不知,台积电派驻的董事必然以台积电的利益为先,利用手中的投票权不断干预中芯国际的战略决策。这正是中芯国际随后数年陷入内部混乱、战略摇摆的直接根源。
"台积电的意图很明确,"张汝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要将中芯国际永远锁定在低端制程领域,捡拾他们不屑一顾的边角料。"
这套"温水煮青蛙"的策略确实奏效了。表面上,中芯国际实现了盈利,但在关乎未来的先进制程研发上,却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这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棋局,"李焕若有所悟,"通过资本纽带和董事会席位,台积电成功地将潜在的挑战者驯化成了供应链上的附庸。"
"没错。"张汝经赞许地点头,"更可怕的是,这种'合作'让中芯国际内部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地待在别人划定的领域内,就能安稳度日。"
他语重心长地看着李焕:"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们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往往来自于背水一战的勇气,而不是在舒适区里苟且。"
“要想突破,那就必须要有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和勇气,中芯国际的决策层还缺乏这种决心和勇气。”李焕点头附和道。
“所以这也是我来找你的真正原因,我还是希望你能继续和中芯国际进行合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张汝经语重心长的说道。
李焕闻言愣了愣,自己当然想继续这次合作,可问题是中芯国际那边没有这个自信啊,他们根本没有自信突破这个技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