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理工科专业,只要有个明确的,还没有确定的研究方向,某人都有信心多多少少的向前推一步。
即便已经掌握的素材不够搭建起完整模型,没法做出实际推进。也可以凭借“广博的见闻”,给予明确的,且一定会有结果的指向性建议。
所以,才追问莫名其妙跳出来的,名叫托德史密斯的倒霉蛋的研究方向。
就很有趣,居然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估摸着百分之九十的人,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仨字——石墨烯!
毕竟这玩意太火了,上到航天器,下到固态硬盘上的散热贴纸,甚至农村大集二十块钱买的电热毯,包装上都能看到“石墨烯”的字样。
而且,被发现的过程,也貌似简单到令人发指,不然也不会被誉为“天才的简易实验”。
但是,虽然确实很简单,但也没有那么简单……起码不是有手就行。
具体的困难程度,曲某人是十分了解的。
因为,04年消息爆出来,并引发热议时,曲卓工作的实验室具备制备条件。
制备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过程又貌似简单的到令人发指。几个无聊又感到新奇的年轻人,就公器私用的尝试了一下。
毕竟不是专业的,即便严格按照已经被无数家专业实验室确定为可行的制备方案去执行,依旧失败了很多次。
好一通折腾,才搞出了电镜下只有二十几微米尺寸的,不规则的小小小小的一片……
因此,曲卓十分清楚实验过程,且有实践经验。听到倒霉蛋说研究方向是碳的同素异形体,险些没压住嘴角。
不过,石墨烯是用来兜底的。
按照他一直以来的习惯,不论搞什么东西,都喜欢尽量按照时间线来,如此才能利益最大化。
至于碳的同素异形体被发现的时间线……得益于当年被石墨烯引起的兴趣,浅浅的做过些了解。
除了后来的石墨炔、碳纳米纤维和碳纳米芽等在科普短视频里看到过,但并不真正了解的新成果,在二维材料石墨烯被发现之前,还有一些有足够价值的成果。
抛开反响不大的三维层面发现,一个是零维的富勒烯,一个一维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应该很多人听说过。
那玩意的制备,属于我们达到统治地位的众多物料中,短视频里被较高频率提及的一项。
富勒烯的发现,在碳纳米管之前,同样获得了诺贝尔。
记不太清了,应该是七十年代有的猜测,八十年代用激光溅射仪蒸发碳原子时,通过质谱仪分析气化产物的分子质量分布,进一步证实了存在。
但因为无法将其从微量的气态样本中分离出来,在随后的一些年里,处于……我知道它存在,但不知道它什么样子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