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杜重威领诏,便与李守贞、张彦泽等诸将率师北上,欲先经略瀛、鄚二州。
晋师至于瀛州城下,契丹军大至。
杜重威派骑将梁汉璋接战,契丹伟王耶律质古亲自出马,战未十合,梁汉璋不敌伟王人高棒重,落马而死。
杜重威见输了一阵,即时回军便跑,先逃至武强,闻契丹兵随后追来,又西趋镇州,至中渡桥,三日内直逃数百里,方止住脚步,与契丹军夹滹水而营。
十二月八日,晋将宋彦筠、王清请战,率数千人渡滹沲河列阵于北岸,但寡不敌众为敌所破,又败了一阵。
杜重威还要南逃,闻说契丹游军当时已至栾城,后退道路隔绝,于是决意投降。
于是密遣心腹前诣敌帐,剖心沥胆,细叙卖国衷情。契丹主闻说大悦,当即许以中原之帝,便如石敬瑭前例。
杜重威为人庸暗,深以为信。遂伏甲士于内,召集诸将,告以降敌之意。
诸将愕然,但思元帅既降,必与契丹勾结已成,则谁敢反抗?于是俯首听命。杜重威见诸将无辞,遂连署降表,令中门使高勋赍送敌帐。
由是二十万军士解甲,举声恸哭。是日有大雾起于降军之上,契丹主使杜重威衣赭黄袍以示诸军,加封太傅,拜领邺都留守如故。契丹兵不血刃收降了晋国二十万大军,于是启驾南行,命杜重威部辖晋军殿后以从,浩浩荡荡,前后大军相接数百里。
败军报入汴京,朝野惊震,百官无措。
景延广只得收集万余禁军,自为行军招讨大帅,以高行周、符彦卿为左右都督,唆使出帝石重贵再次亲征,出离汴京,前往镇州迎敌。
一路之上,作战计划及军队调动皆由景延广作主,石重贵无力节制,垂拱照准便是。
晋军虽然兵少,但保家卫国事大,禁军将士皆都奋勇杀敌。
高行周、符彦卿为左右路先锋,与契丹前军奋力接战,不断请求景延广以大军支援,景延广却按兵不动,不知当初所谓十万口横磨剑去到何处。
石重贵万般无奈,只得亲领五百卫兵往救,方使高行周与符彦卿二将脱险而回。
契丹兵击溃两路晋军前锋,直抵景延广中军营前,派人于辕门前大叫:景延广既要我等前来厮杀,因何不出来决战!
景延广在大营中稳坐不语,任凭契丹兵叫骂。
在此危急之际,只听铁蹄动地,一路精兵杀至,却是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闻说契丹入侵,派兵前来勤王援救。契丹军接战,不利而退。
晋国诸将大感振奋,急请乘胜夹击。
景延广却道:此必是耶律德光复又设计诱我,不可追之。
此时休说那些武将,便是一班随军文臣也看不过眼,私下议论道:昔与契丹绝交之时,此贼是何等英勇无畏!今契丹人至矣,却因何忽又如此怯懦气短,胆小如鼠起来?实是万无一用,倒不如我等书生辈也。
契丹前锋虽退,但毕竟势众,复与后续大队并力击败晋阳援兵,又来挑战晋军。
景延广哪里敢敌?急忙展开逃跑神功,倒也没有忘掉皇帝,一路上便如狂风扫叶,逃回东京汴梁,关上城门,深沟高垒不出。
回到京师之后,适逢景延广母亲病故。
景延广恐失兵权,不敢回去奔丧,依旧主持军事。众官早已恶其领兵,皆欲以高行周代之,由此大哗,群起上奏攻击。
在众人一片反对声中,石重贵只好将其罢帅,复调洛阳去做留守,并无实职。
景延广到了洛阳,再无往日骄横,与先前气势判若两人。于是整夜喝酒浇愁,又修造豪华住宅,沉迷歌舞,并贪钱财纳入私囊。
当时朝廷在洛阳征集民财供给军用,诏命河南府出二十万缗钱。
景延广却想借机图私,要将二十万缗改为三十七万缗。属下判官劝道:公曾官居显位,财富此生使用不尽,今国库空虚,不得以向百姓取财,岂忍再取耶!
景延广闻言惭愧,这才收回成命,就此而止。
契丹军大胜,说不得一路上横冲直撞,再无晋兵阻挡,直至东京。契丹国主命投降晋军驻扎于陈桥,以为先锋。士伍饥冻,不胜其苦,至此无不痛恨主帅杜重威。
降将张彦泽引大兵压城,不一日城破,复围皇宫。
出帝石重贵知道大势已去,便欲登楼纵火自焚,多亏近侍一把拉住,免为灰烬。
张彦泽生擒出帝,将石重贵迁至开封府衙,派兵把守。
晋开运四年,契丹国会同十年,正月初。
契丹主耶律德光到达汴京,以中原皇帝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
二月初一,下诏改国号为大辽,是为辽太宗。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耶律德光既于东京汴梁称帝,便忽然想起那个胡吹甚么“十万横磨剑,要斩胡虏头”的景延广来,便问过出帝石重贵,专门派数千人马,到洛阳去拿来问罪。
辽主怒气冲冲,对那带兵主将说道:不论那厮向南跑到吴国,或是向西跑到蜀国,皆要拿回,勿使逃脱。我倒要看看,其十万横磨剑是个甚么样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契丹兵未至,景延广已闻知辽主旨意,倒也颇为光棍,见无处可逃,只得前往开封,自动向耶律德光投降,跪拜请罪。
耶律德光虽是怒气冲天,但见景延广伏地请罪丑态,亦不由心软,厉声斥责道:坏我两国情谊,导致兵戎相见,战火数载,皆都是由你引起!今尚有何话可说?
景延广还想为自己辩解,乔荣立在辽主身侧,将当年其亲手所写诗句拿出,丢在地上。辽主怒气复被勾起,遂令下狱刑讯。
景延广受尽酷刑折磨,至此恨不当初,胡言称雄。
辽主复命装进槛车,押送上京,在北上途中又受尽凌辱折磨。景延广实在经受不起,只在半夜趁守卫不备,自己扼喉自杀,死时五十六岁。
辽主率军进入东京,汴州百姓号呼奔走,恨无生计。
耶律德光登上城楼,对百姓宣谕:某虽外族,亦是人也,欲使汝脱于暴政,尔等勿惧。非是孤欲来此,皆是你皇帝引我来者。
由此后晋百官皆降契丹,各镇节度使也大部分投降。
耶律德光以为就此坐稳中原江山,乃令契丹兵以牧马为名四出抢掠,见人便杀,称为打草谷。契丹兵大开杀掠,开封及洛阳附近数百里间成为白地。
又以犒军为名,严令向晋官括钱,不论何官皆得献出钱帛,所得财物准备运回契丹。
耶律德光毕竟是契丹国主,便欲再立中原傀儡天子,自己返驾还国。
后晋大臣皆奏道:我等夷夏同心,皆愿推戴陛下,不足再行复立中原皇帝也。
辽太宗闻此,也不再让。时有魏王赵延寿自恃有灭国大功,见耶律德光不愿为中原之主,便请求自做皇太子,留守汴京。
耶律德光精明得很,笑呵呵说道:皇太子者,乃我儿子才能做得,你做不得也。
众官闻言皆笑,赵延寿羞惭无地。正议论间,杜重威参见,奏道:现有十数万大军皆露营于陈桥,日费糜重,且不胜寒酷之苦。请陛下犒赏三军,使令回镇。
辽主闻奏,这才想起尚有十数万军众驻扎京师郊外,不由大为惊慌,脸色更变。
赵延寿被当众驳回皇太子之请,此时复又看出辽主已动杀机,不欲失去此支大军,便急上前奏道:陛下百战之后才得晋土,臣未知陛下尚欲自己统辖,或被别人夺走耶?
耶律德光不悦道:朕因石重贵忘恩负义发兵征讨,前后五年厮杀,几乎耗尽国力,方得中原,岂复欲被他人所夺哉?
赵延寿:既如此,陛下且听微臣一言。今中原南与吴国相临,西与蜀国接壤,边境长达数千里。陛下北归,倘若吴蜀发兵中原,则数千里边界,谁为陛下守卫者!若不派兵把守,必为他人夺取,又何疑焉。
耶律德光闻此点头,遂问道:朕未料此,便依卿意如何?
赵延寿:契丹善战,但不习南方暑热,故不能使守中原。依臣之见,未若将此十万降卒全部改编,使其远离河南,连同家属迁往朔、云、镇、定诸州,轮戍黄河,不亦可乎?
耶律德光见说的有理,便准其奏,命杜重威徙军而去。
画外音:因赵延寿轻轻一番议论,便救下十数万大军性命,避免又一场长平坑卒惨祸,亦可谓无量功德,可赎前番叛国投敌之罪矣。
辽主见赵延寿皆是为了契丹国着想,因思适才当众回绝其皇太子之请,倒有些不忍,复欲安慰其心,便令翰林院拟以高官重爵。
翰林院秉承帝旨,拟定赐封赵延寿“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诸衔上奏。辽主把“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划掉,加封为大丞相兼领燕王。
赵延寿虽未满足,亦只得望阙谢恩。
诸事已定,辽主复命召晋出帝上殿听封。
石重贵早在契丹围城之前,已派子石延煦、石延宝赍奉降表、国宝、金印出城,前往辽主御营中求降。后闻“皇祖父”耶律德光御驾进城,更便与太后、太妃、皇后、皇妃、皇弟皇兄及一班子侄等一起迎接,跪于殿外丹阙请罪。但辽主当时事冗,并不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