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杨光远仗恃军权,厌忌桑维翰等掌握军枢,遂于高祖当面责以执政之失,高祖不得已乃罢桑维翰,以刘处让为枢密使。
只因刘处让每有敷奏,高祖以为多不称意旨,心中不快。时逢刘处让丁继母忧,高祖因罢枢密使,其本院庶事并委宰臣分判。
刘处让起复回朝,便授以彰德军节度使、澶卫等州观察处置使。
镜头转换,按下中原,复说东南。
天复四年,闽国康宗王昶在位,不但昏庸,兼且迷信。因任用道士巫者,并听信道士陈守元之言,在内廷建三清殿,用去数千斤黄金,昼夜祷祀。
次年又听信巫者林兴代传神言,杀叔父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及其诸子。由此国家政事,均由林兴代传所谓宝皇大帝之命决定。
又罢建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职务,再以醉酒失礼罪名,冤杀从弟王继隆。皇叔左仆射王延曦为避祸假装失疯,被囚于私第。
惠宗王鏻在位时,曾以王审知元从侍卫编为拱宸、控鹤二都。王昶即位后,另召募二千人编为宸卫都,以为心腹,给赐比另二都优厚,引起拱宸、控鹤二都不满。
王昶为防止二都生变,准备将其分别隶属于漳、泉二州,二都军将更加怨恨。
二都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多次遭受王昶侮辱,由此心怀异志。
通文四年七月,闽北宫失火,宫殿焚烧殆尽。王昶疑心连重遇知道纵火之谋,遂欲杀之。内学士陈郯私下通知连重遇,重遇为求自保,遂乘值宿之机率拱宸、控鹤二都焚烧长春宫,攻杀宸卫都军使陈守元。
宸卫都败兵保护王昶出城,却被王继业擒杀,宸卫败兵皆逃奔吴越。
连重遇迎立先主王审知幼子王延曦,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派人奉表于后晋称藩,但在国内依如天子建制。
闽永隆二年正月,王曦骄淫苛虐,猜忌宗室,派亲信业翘监建州军,杜汉崇监南镇军。业、杜二人争相向王曦告发,建州刺史王延政种种私事。
业翘因与王延政议事意见不同,以谋反罪名斥责王延政。
王延政乃是皇亲御弟,却不吃其威吓,当场便欲拔剑斩杀业翘。倒亏业翘双脚麻利,一口气逃入南镇,投附杜汉崇去了。
王延政复又发兵攻打南镇,业、杜二人立脚不住,复又逃回福州。
闽帝王曦与弟王延政早有间隙,复听信业、杜二人谗言,遂派大将潘师逵、吴行真二人为将,率四万兵马攻打建州。
王延政兵力不敌,遣使向吴越求援。
吴越王钱元瓘见邻国乱起,欲趁火打劫,便不顾宰相林鼎之谏,立派仰仁铨、薛万忠领兵四万,赴援建州王延政。
王延政闻说吴越兵肯来相助,便如战神下凡一般,也不待援军来到,便连败朝廷王师,杀千余人,阵斩潘师逵。
副帅吴行真不战而逃,复又损失万余人马。
王延政乘胜攻取永平、顺昌二城,军势大盛。四月,吴越援军到建州,王延政因福州军已经败退,便请吴越军回师。
那吴越军马本是奉了本国大王之命,前来打秋风者,怎肯轻易退兵?仰仁铨等便在建州城西北扎营,赖着不走,并欲强行攻打建州。
王延政此时方才回过神来,反向兄长王曦求援。
闽主王曦遂分兵两路,一面派二万人增援建州,一面派两万兵切断吴越军粮道。王延政再次拿出战神气势手段,鼓勇出兵攻吴越军。
此时正逢久雨不停,吴越军又被断了粮道,军中粮草食尽,于是大败,伤亡数以万计。
吴越王钱元瓘闻此大败,暗悔自己利欲熏心,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由此忧愤成疾。次岁天福六年八月,钱元瓘因王府失火受惊病重。
因知内都监章德安忠贞仁厚,能决断大事,于是召至床前,以嫡子钱弘佐托付。
时有钱元瓘养子钱弘侑,本姓孙氏。其乳母是内牙指挥使戴珲妻亲戚,乃与戴珲蓄谋拥立钱弘侑。此事却被章德安侦知,于是运筹对策,私下安排已定。
钱元瓘驾薨,章德安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并召集甲士埋伏帐中,以王命宣召戴珲入宫,下令将其诛杀。
是日以先王遗命,任钱弘佐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并废钱弘侑为庶人,还其孙姓,幽禁于明州。
九月初三日,钱弘佐继立,即忠献王位。章德安因拥立之功,迁内牙上都监使。
上统军使阚燔排斥异己,架空忠献王,章德安多次抗争,被阚燔视为仇敌。天福八年七月,阚燔逼忠献王将章德安贬为处州右都监,其后卒葬故里。
闽国发生内乱之事,消息传至金陵建康。
南唐国主李昪闻报,便修国书,派将领兵前往福州,调解王氏兄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延政与王曦兄弟不敢与南唐相争,况且人家本是出于一番善意,乃佯作欣然允诺,遂于先父王审知陵前盟誓,重修旧好。
南唐兵退之后,王氏兄弟之间相互猜忌如故,并未丝毫改善。南唐国主为邻国解和释怨,却广为天下称赞,诸侯咸服。
南唐升元四年,夏四月。
后晋国主石敬瑭因忌惮安远节度使李金全势大,便诏命前横海节度使马全节代之。
李金全怒而不从,便在宠吏胡汉筠劝说下决意反晋,举安州全境之地归附南唐。
五月,后晋帝便以马全节为将,率汴、汝、洛等十二州兵力讨伐李金全,以保大节度使安审晖为副帅。
南唐既接受安州之降,则派鄂州屯营使李承裕、段处恭领三千兵,往迎李金全南归。李承裕等抢在晋军之前先行赶到安州,李金全率部投南,安州将吏、资财全部为南唐所得。
次日,马全节率领晋军赶到,追及南唐军,与李承裕交战。
那南唐军只有三千,如何是数万晋军对手,一战之下便即溃败,李承裕等掳掠安州之后南逃,又连续为晋军副将安审晖所败,最终段处恭战死,李承裕被俘。
马全节斩杀李承裕及其所部一千五百南唐士兵,将监军杜光业等五百余人送归汴梁。后晋高祖石敬瑭却欲拉拢南唐国主,将杜光业等全部遣返。
此役南唐损兵折将四千,后悔莫及。
晋天福六年,成德节度使安重荣上表,指斥石敬瑭父事契丹,困耗中原财力供事仇敌,并表示自将与契丹决一死战。
石敬瑭览表,又羞又惊,又怒又惧。又惟恐惹恼了契丹主耶律德光,于是二话不说,立即发兵攻破镇州,擒斩安重荣,并将其首级送与契丹。
由此安重荣只因冲冠一怒,胡乱写下一纸奏疏,三言两语,反葬送了自己脑袋。
字幕: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氏,出身累世勋阀。祖父安从义,曾任利州刺史,父名安全,官至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
安重荣自幼臂力过人,成年后能骑善射,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
唐清泰二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
安重荣见后唐败亡已成定局,便率千余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
后晋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安重荣精明干练,留意致道,勤于政务,镇州得以保境息民。因见李从珂、石敬瑭兵变得践帝位,亦滋篡位之心,曾对人道: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由此倨傲跋扈,时有僭越之举。
石敬瑭靠借契丹兵夺得帝位,拜耶律德光为父,故甚为诸侯不耻。契丹又对北边诸族横征暴敛,肆意抢掠,并胁迫各部落青壮男子自备衣粮甲杖为兵,扬言进犯中原。
诸部不堪契丹残暴,故不愿为之效命。
吐谷浑、沙陀、突厥等部落首领纷携部众老小辎重,跋山涉水不辞艰险,投奔中原王朝。党项、逸利、越利诸族,亦遣使送上契丹所授诏书旌节,望晋朝联合诸部共同讨伐契丹。
幽云十六州之民,思归中原之心更为迫切。
朔州节度使赵崇袭杀契丹所任节度使刘山,亦盼归后晋。
安重荣见事可为,遂招诱族各部族进入塞北,纳于治下。耶律德光得知,立即下诏责令石敬瑭,命将部民押送回辽,并令严罚安重荣。
石敬瑭拜受耶律德光圣旨,因安重荣手握重兵,一时奈何不得,只派供奉官张澄带二千兵士,将并、镇、忻、代四州部民驱逐回辽东。
但此些少数族部百姓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其收留,就势招兵买马,编冶甲兵,俟机发难。石敬瑭接连传出圣旨,嘱令安重荣需恪守成约,勤谨事奉契丹。
安重荣甚为不悦,乃上奏道:今辽东境内各部族反抗契丹,向往中原王朝,盼归之心似箭。诚请陛下宜顺乎民情乘势发兵,征讨契丹。如此受契丹压迫各部必会群起响应,我大晋必能大获全胜,上可洗国耻,下可慰人望也。
并将奏章要旨书写成文,传阅于朝廷文武大臣及四方藩镇。
石敬瑭阅毕奏章,见安重荣反形已露,遂亲至邺都,连下十道诏书劝谕。
安重荣见石敬瑭一心卖国,决意分道扬镳。因知晋主北巡邺都,京城空虚,乃致书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约其起兵,以成南北夹击之势。
字幕:安从进,代北振武沙陀族索葛部人,出身胡人骑将家庭,少以勇力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