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集 伶人当道

向延嗣乃回洛阳,在庄宗及刘后面前挑拨一番:蜀地珍宝,皆为郭崇韬占有。据臣察其详实,共有黄金万两,白银四十万两,名马千匹,美姬六十,乐工一百,犀玉宝带百条。其子郭廷诲也有金银十万两之多,绝色艺妓七十,其他财物应有尽有。

李存勖最初听说郭崇韬想要留在蜀地为守,便颇有不快,如今复闻其大敛其财,不由更是怒容满面,已动杀机。

小主,

于是立刻再颁密旨,命宦官马彦圭火速赶往蜀地,调查郭崇韬是否班师。如班师则已,假如有意推迟逗留,则命魏王李继岌除之。

马彦圭亦素恨郭崇韬,便来请示刘皇后:奴才此去西蜀,那郭崇韬手握重兵,如不听奴才,唆使部下骤然发生祸乱,奴才怎能在数千里外,复请圣旨耶?

刘皇后顾念爱子李继岌性命安全,立时着慌,便去找李存勖啼哭,求陛下再颁特旨,使马彦圭与李从袭可以便宜行事,先斩后奏。

李存勖毕竟不致昏庸透顶,于是说道:事情未至如此也。事情真相未知,岂能明令斩杀朝廷元勋哉?

刘皇后见李存勖不肯下令杀郭崇韬,此时早已忘却当初便是此人,力举册立自己为后,便自己写了一道教令,命马彦圭带在身上,到成都交给李继岌,先动手杀掉郭崇韬。

马彦圭到达成都之时,郭崇韬已经定下班师日期,且安排留守,等待孟知祥到任。

马彦圭全然不顾此情,更不奉天子旨意,详为调查甚么反状,直截交给魏王李继岌皇后教令,催其动手。

李继岌倒不糊涂,不悦道:今将令下达,大军班师回朝将发。郭公又无其他过错,我岂能做此负心之事!你等休得公报私仇,再说此等言语。

李从袭等人见太子不从,遂皆跪伏于地,痛哭流涕道:圣上既有口谕,皇后亦有明教。大王如不当机立断,万一回师中途机密泄露,我等则死无葬身之地矣。

李继岌不为所动,怒道:圣上并无正式诏书,单凭皇后教令,怎能枉杀朝廷大臣!

李从袭见此,又将郭崇韬父子所谓不法之事详加罗列,然后再行挑拨,苦求不已。

李继岌毕竟年轻,被他说得不耐烦起来,终于松口道:此事尽随你等,只是父皇若要问罪,休得连累了我!

李从袭大喜,次日一早,便以李继岌名义命召郭崇韬议事。

郭崇韬奏命而至,李继岌早已上楼躲开。李从袭等唤出左右伏兵出来,以铁锤击死郭崇韬。复又收其五子,亦皆诛杀,没收全部家产。

正是:得罪君子倒无妨,稍逆小人便亡身;多少盖世英雄汉,只为片言化灰尘!

综观郭崇韬一生,对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忠贞无二,且屡建奇功,西平蜀国更是功高盖世。非但未因此大功制约宦官,反而死于宦官之手。

后唐同光二年,南汉乾亨八年。

南汉主刘?领兵攻打闽州,屯于汀、漳二州境上,为闽主王审知所败。

镜头闪回,补叙南汉国之事。

唐僖宗之时,岭南封州刺史刘谦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因远离中原,得以自保善终。乾宁元年刘谦病死,其子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

乾宁三年,薛王李知柔前往广州,赴任清海节度使。行至湖南时,广州牙将卢琚、谭弘玘出兵阻挡,抗拒李知柔入境。谭弘玘固守端州交结刘隐,许诺把女儿嫁给刘隐为妻。

刘隐遂以娶亲为借口,夜入端州斩杀谭弘玘,继而乘胜袭击广州,斩杀卢琚。

既平广州之乱,遂整顿军容,迎接李知柔进入广州,主持节度使事务。李知柔上表朝廷,任命刘隐为行军司马。

其后徐彦若代替李知柔担任清海节度使,表请刘隐为清海节度副使,将军政之事一概委任。徐彦若去世之时,复遗表荐举刘隐代理清海留后。

天佑元年,刘隐遣使重贿交结权臣朱温,乃为清海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加任刘隐为检校太尉,兼任侍中,并封爵大彭郡王。

开平二年,武昌节度使马殷遣步军都指挥使吕师周率军进攻岭南,与刘隐交战十余次,夺取岭南昭、贺、梧、蒙、龚、富六州。

开平三年,刘隐派弟刘?攻打高州,节度使刘昌鲁自忖不是对手,归附楚王马殷。

乾化元年,后梁进封刘隐为南海王。刘隐既而病逝,时年三十八岁,弟刘?继任其位。

梁贞明三年,刘?称帝,建立大越国。后改国号大汉,史称南汉,改元乾亨。

既称帝号,遂下诏书,追尊祖、父、兄分别为安仁文皇帝,谦圣武皇帝,隐襄皇帝,立三庙,置百官,以杨洞潜为兵部侍郎,李衡礼部侍郎,倪曙工部侍郎,赵光裔兵部尚书,皆平章事。乾亨三年,册封马氏为皇后,乃楚王马殷之女。

乾亨七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平灭后梁。刘?畏惧,派宫苑使何词出使后唐,窥探虚实,称“大汉皇帝致书大唐皇帝”。

何词返回南汉后,报说后唐必生内乱,不足为虑。

刘?大喜,于是不以后唐为意,其后更不遣使进贡。刘?性好夸大,岭北商贾到南海者大多召见,命其进入宫殿,示以珠玉之富。自称家本咸秦,耻王蛮夷。

闪回结束。南汉举兵攻打闽国,反而大败奔逃,于是被其他诸侯藩镇作为笑谈。

字幕:王审知,祖籍山东琅琊,生于光州。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因迁家于此。

到王审知这一辈,是有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王审知是为最末三弟。史说王审知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助焉。因其三兄弟皆有抱负,故而少年时期皆名闻乡里,人称其为“王氏三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末强盗群起,中和元年秋,安徽寿州屠户王绪起事,打到河南,占领光州。

中和五年,王绪攻陷固始,闻说王潮三兄弟勇猛有才,便使王潮担任军校。其后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发兵攻讨,王绪引光州军民渡江南下,进入福建,连陷长汀、漳州等地。

王审知兄弟跟随王绪进入福建,时年王审知二十五岁。

王绪为人多疑,凡有才能部将,都找借口杀掉。王潮惧被所害,乃游说前锋诸将,挑选数十名壮士埋伏竹林,将王绪擒杀。

前锋诸将由此拥戴王潮为首领,兄弟三人同心协力,积极整顿队伍。

王审知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凡部伍兵士未食,不亲匙筋,兵士未饮,不近杯水。在其三令五申及言传身教之下,部伍精悍善战,兵锋到处弯弧而兔伏窘惊,举刃而冰消瓦解。

王氏兄弟遂招怀离散,均赋缮兵,严明纪律,所过州县秋毫无犯。

当时福建偏远贫瘠,王审知兄弟欲往蜀中,以求进身。于是率引部军,开往沙县。

行军途中,宿营山林,忽有泉州人张延鲁来拜,说泉州刺史廖彦若酷政害民,请其兄弟率军前往,为百姓除害。

王潮闻言犹豫,王审知便对大哥说道:伐罪吊民,古为春秋大义。今张先生奉泉州阖府百姓之托而来,民意其可违乎?我兄宜询而抚之。

于是王潮即纳三弟之谏,率军开到泉州。

经过一年苦战,终于光启二年八月攻下泉州城,诛杀泉州刺史廖彦若。

福建观察使陈岩本欲发兵征讨王氏兄弟,闻报其已攻下泉州,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上疏奏请唐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大顺二年,陈岩病危,作书召请王潮到福州授以军政。然而王潮未至,陈岩便即病逝。

陈岩妻弟福州护军使范晖自称留后,因骄侈横暴,不敬士人而大失众心。陈岩旧将又多与王潮友善,遂皆至泉州,投靠王氏兄弟,向王潮出谋献策,建议进取福州。

王潮见军心可用,遂派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以陈岩旧部为向导,率军攻打福州。但因福州城坚池阔,攻打一年不下。

范晖亦因久困绝粮,遂向威胜节度使董昌求援。

董昌得书,即派温、台、婺州之兵五千人,前往救援范晖。王审知因见官军势大,要求班师回转泉州,王潮不从。

王审知见此,又请大哥亲自前来督战,以激励三军。

王潮回复道:某既将全军委于二弟,则如我亲临,勿须亲往督战。若军队打光,再去招兵买马;上将用尽,再于部卒中提拔;大将阵亡,某乃亲出。

于是王审知等诸将用命,并力攻城,终在威胜军到来之前攻克福州。范晖弃城逃跑,途中被部将杀死,将首级来献王审知兄弟。

福州重镇既下,闽地大震,汀州刺史钟全慕举州来降,福建各地势力亦纷纷归附。

王审知为笼络人心,劝大哥王潮厚葬陈岩,亲往致祭,并抚恤其部将家属。由此大批陈岩属部皆听号令,安心为其三兄弟效力。

王氏军声大震,传檄四方,远近州县纷纷响应。

未过半年,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海等处游散武装不下二十余部,皆都不攻自下,相继归顺;全闽五州,统归于王氏兄弟治下。

至乾宁年间,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氏兄弟遂占有福建全境,并奉朝廷封节,正式割据。

王审知相貌雄伟,体魄健壮,隆额方口,常骑白马,军中称为“白马三郎”。王潮对三弟要求严格,对其失误动辄加以鞭打,王审知都能默默忍受,毫无怨言。

乾宁三年三月,唐廷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决定不传位于子,任三弟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四年,王潮病重,弃己子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四人不用,而委任王审知掌管阖州军政事务。

十二月十三日,王潮去世,遗命由三弟即位,王审知却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

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于国,且得诸将拥戴,遂推辞不受。王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奏知朝廷。

光化元年春三月,唐朝册封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检校太保、刑部尚书。十月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省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兼任三司发运使。

至此王审知正式接替王潮,掌握福建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