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符五年,正月初一。王仙芝率军攻占罗城。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兵来救,大败王仙芝于荆门。王仙芝拼死突围而去,引残部到申州之东,复被招讨副使曾元裕击败,折损将士二万,元气大伤。
捷报传至长安,唐僖宗精神大振,遂擢升曾元裕为招讨使,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又调西川节度使高骈,任荆南节度使兼盐铁运转使,集中兵力,加紧围剿王仙芝。
杨复光切齿仇恨宋威,不断向唐僖宗进言,诉说宋威屡败王师、杀良冒功之罪。
事隔不久,宋威又被义军打败。僖宗趁机免除其职,军权交由杨复光接任。杨复光发兵进攻义军,终在湖州道重挫王仙芝军,擒其大将徐磨莒。
僖宗闻报大喜,又任王铎为招讨使,杨复光仍为监军。
小主,
然而王铎胆小如鼠,闻听起义军南下,不发一矢,便即弃城而跑。
王仙芝即兵败远窜,继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便即收复荆南。僖宗遂派忠武军别将宋浩任荆南节度使,泰宁军别将段彦谟为副手。
宋浩由微官而成大将军,见到杨复光时便即不卑不亢,有时还不免讥讽几句。
杨复光大为不悦,暗道:我干爹杨玄价亦是宦官,曾任忠武军监军,当时你不过是其帐下微末小吏,今一旦得意,便敢与我并肩,甚么东西!
其后经过观察,发现段彦谟也不愿屈居宋浩帐下,两人貌和神离,各自心知而已。
杨复光为除掉宋浩,遂私下找来段彦谟,设宴以待,与其密议。段彦谟见有杨复光支持,便以重金收买勇士,终于将宋浩暗杀。
杨复光害怕朝廷追究责任,使罗织各种罪名,强加于宋浩身上,上奏皇帝。僖宗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事亦不了了之。
其后在杨复光推荐下,段彦谟被委任朗州刺史,离开中原。
唐僖宗不但不敢治罪杨复光,为安抚一众将士,反擢升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杨复光任忠武军监军,驻扎邓州,以阻止王仙芝军北上。
乾符五年二月,义军在湖北黄梅遭到曾元裕围攻,几乎全军覆没,王仙芝最终死难。
王仙芝死后,部将尚让率领余部北上,因尽千辛万苦,终在亳州与黄巢会合。
黄巢闻说王仙芝死难,念及以往兄弟情分,不由放声大哭,终日不食。尚让及众将苦劝乃止,遂共推黄巢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
称王之后,黄巢遂挥师北上。三月进攻汴、宋二州,为东南面行营招讨使张自勉所阻,转攻卫南、叶县、阳翟。
朝廷征调义成军三千人,守卫东都伊阙、武牢等地,河南官军一时势壮。
黄巢避敌锋锐,率军渡江南下,与旧部王重隐呼应,攻下饶、信等州。
四月,起义军在舒州渡江,攻下宜州。七月转入两浙,攻下越州,又从衢州凿七百里山路到达福建,十二月攻下福州,转入广东。
黄巢军在广东辗转九月有余,直到乾符六年十月,终得攻克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
义军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将至元旦新春,军备武装得到大大补充,人强马壮。
黄巢自觉元气尽复,适逢岭南发生瘟疫,军士思归,乃以百万都统名义发表北伐檄文,规定“禁止刺史殖财产,县令犯赃者族”,挥师北上。
是年自桂州大编木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
唐廷得知黄巢北上,急遣宰相王铎为南面行营招讨都统,屯兵江陵,又任命李系为行营副都统兼湖南观察使,统兵十万屯驻潭州,以塞岭北之路。
黄巢率军连下永州、衡州,直抵潭州城下。
李系惊恐,紧闭城门不出。
黄巢挥兵力战,一日而下潭州,唐军十万人大部被杀,血染湘江。
大将尚让乘胜追击,以五十万军进逼江陵,王铎再施逃跑神功,北奔襄阳。
黄巢兵不血刃占据江陵,北趋襄阳。只因赶得急切,却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瞧出便宜,与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黄巢于荆门,俘斩义军十之七八。
黄巢遭受重挫,在湖北立脚不住,只得与尚让收集余众,渡江东走。
画外音:若是此时朝廷诸路兵马倘能齐心协力,乘胜追击,则黄巢之乱必就此而止,再无其后之事。奈何朝廷积弱已久,且皆被无知宦官把揽朝政,腐败至极,早对各路藩镇失去控制,号令不行,乃发奇变,痛失良机。
便在黄巢大败荆门,沿江向东逃窜之际,可煞作怪,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竟吩咐鸣金收兵,回城关门落锁。
部将不解,因问:眼见可得全功,使君因何不追?
刘巨容答:你众人不知。朝廷中宦官当道,向来无信于天下,有功不赏。既然如此,则不如留此巨贼,使朝廷不得不借重我也。
众将闻此,皆都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淄州刺史曹全晸忠于朝廷,不惜孤军犯险,便要横渡长江,拼力追杀黄巢。
未料便在此时,朝廷诏旨忽至,偏于此时临阵换将,任命泰宁都将段彦谟为招讨使,夺了曹全晸兵权。
段彦谟就任伊始,便奉监军杨复光密令,诛杀宋浩二子于军中,以免其为父报仇。
于是淄州军攻势亦止,黄巢与尚让由此得以喘息,复振军威,转掠江西,连下饶、信、池、宣等十五州三吴之地,由是军势复盛。官军胜而复败,宁不令人瞠目结舌哉!
西元八八零年,唐僖宗广明元年,三月。
淮南节度使高骈派骁将张璘,渡江南下狙击义军。黄巢攻势受挫,引军退守饶州,张璘乘胜进军,黄巢又退守信州。
值春夏之际,岭南大疫,黄巢军兵力损失惨重,死者十之三四,军威不振。
张璘穷追不舍,黄巢眼见不敌,走投无路,乃遣使至唐军营中,佯作投降高骈,又贿赂张璘大量黄金,恳求其手下留情,在高君侯面前多为美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璘虽然是一员善战悍将,但眼见得许多黄金晃眼,亦便自动收了万丈杀气,化作一团笑脸,回营向主将言说:黄巢仰慕君侯高义,欲痛改前非,愿归降朝廷,复为国家干国忠良。将军不如趁此息兵,允准其降为上。
高骈果然听信其言,遂上奏朝廷,声称黄巢军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马,请悉遣归。
宰相卢携又听信高骈,遂以朝廷名义,遣散诸道官兵。
黄巢得知唐兵皆已北渡淮河,立即与高骈绝交,五月又率军北上,乘胜攻占睦州、婺州,设计阵斩其救命恩人张璘于信州。
六月,又相继攻克池州、宣州等地,七月强渡长江北上淮南诸州,兵势甚盛。八月,黄巢军击败淄州刺史曹全晟,渡过淮河,淮北相继告急,各州县望风而降。
高骈慑于义军威势,且羞于前番中其诡计,遂坐守扬州,保存实力。
字幕:高骈,字千里,祖籍渤海蓚县,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
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年少时为人严谨,自幼研习兵书法,却不得其门而入。因在京师之时暗受少师柳公权传授,乃为鬼谷门第四十八代掌门,学得满腹经纶兵法,方才武略豁然贯通。
其又喜好文学,诗文绝佳,常与士人交往,谈论治道之理,且为左右神策军宦官所器重。最初只在右武卫大将军朱叔明属下担任司马,后累官升为神策军都虞候。
高骈自习成鬼谷门兵法韬略之后,凡带兵战无不胜,所向无敌。
究其平生,可谓战功赫赫,不但举朝称赞,亦被后世史家视为唐末良将。
唐懿宗初年,党项族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当时诸将均惧敌不出,未有战功,惟独高骈多次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赞赏。
吐蕃犯边,懿宗命高骈镇守秦州,任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
高骈设计诱降吐蕃将领尚延心,以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先后收复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凤林关,连建奇功。
咸通五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高骈为安南都护,抵御南诏入侵。
次年,高骈率军破峰州蛮,其后进兵收复交趾,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为节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广州江道,沟通交广物资运输,且复政绩斐然。
平复南蛮之后,高骈凯旋入朝,被授为右金吾大将军,除天平军节度使。
唐僖宗即位后,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位宰相。
乾符二年,高骈出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等使,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
在任上虽称刑罚严酷,有滥杀无辜之毁,但因有干才,筑成都府罗城加强防御,又在边境驻扎重兵,迫使南诏修好,使蜀地获得数年安定,亦被川民及朝廷嘉许。
乾符五年,徙任荆南节度使,镇守湘州。
当时王仙芝、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朝廷任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诸道兵马都统、江淮盐铁转运使。次年又迁淮南节度副大使、盐铁使,镇压起义军,并主管江淮财赋。后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
乾符六年之时,黄巢军沿长江南岸西进,高骈为镇海军节度使,因遣将领张璘、梁缵阻击。黄巢方在中原立脚不住,转由浙江南进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