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致函倪若水道:刘聪乃是伪主,德不胜妖;今日圣朝,妖不胜德。古之良守,蝗不入境;若修德可使蝗不入境,良守岂非缺德之人?
倪若水览书大惧,乃不敢违命。
姚崇敕委使者详察各州县官捕蝗勤惰上报,由是虽然连年蝗灾,不至大饥。
暮秋九月,唐玄宗拜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副总管,征讨默啜。攻伐相持半年有余,至次年夏六月,默啜终被拔曳固颉质略袭杀。
拔曳固、回纥、同罗、霄、仆固五部皆来归降,唐朝北部边境遂平,危机解除。
薛讷完成谢幕之战,就此彪炳史册,于是便以年老为由上书要求致仕,回家休养。开元八年,薛讷在家中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朝廷叙其战功,玄宗皇帝兼鬼谷掌门李隆基追赠其为太常卿,谥号“昭定”。
民间话本:在《薛丁山征西》之中,称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丁山,且为鬼谷门兵家一派创始掌门王敖老祖亲传之徒。薛丁山娶有三妻,分别是窦仙童、陈金定、樊梨花,皆是武艺超群之辈;樊梨花且又师承骊山老母,法力无边,以各种道术及法宝,帮助夫君薛丁山打败西凉。及至后来,又有《薛刚反唐》一书,称薛丁山夫妇受到儿子薛刚连累,终被武后满门抄斩。由是薛刚借西凉兵反唐,以为父母报仇。
历史真相:自白袍将薛礼开始,薛氏前后五代俱为唐朝战将。薛家将第一代人物薛仁贵,第二代是为长子薛讷,幼子薛楚玉。第三代中,薛讷诸子有名者三人,一为薛徽,再为薛直,三为薛畅。恭讷又有五孙,一名薛揖,再名薛振,三名薛拚,四名薛坚,五名薛干。薛楚玉诸子之中,只有一位名载史册,名叫薛嵩,也便就是薛刚原型。薛家将第四代有名人物,乃是薛嵩之子薛平;第五代人物,就是薛平之子薛从。从薛仁贵直到薛平,祖孙五代都是唐朝名将,整个家族显赫二百余年,从初唐直到晚唐,见证兴衰,是为定唐功臣。
开元三年冬,薛讷致仕去职之后,玄宗乃以左羽林大将军郭虔瓘兼安西大都护、四镇经略大使。郭虔瓘以敌寇嚣张、安西兵老,不能征战西域为由,奏请自关中募兵万人以益安西,并请沿途州县递供马、牛、驴代运,并备熟食以饷士兵。
将作大匠韦凑却不以为然,上疏谓其不宜削弱关中,以资荒远;且因凉州沙漠迷漫,驮马熟食,州县难以供应;又穷兵远征,致中国疲耗,求功不成,得失相远。姚崇亦不主张郭虔瓘之策,其后郭虔瓘征募、递送、觅敌俱无下文,终不见虏,卒然无功。
西域又有拔汗那国,原系西汉乌孙国附属部落,后由伊犁河迁至葱岭之外,远离中土。
当时吐蕃勾结大食国,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原拔汗那王。唐监察御史张孝嵩向朝廷陈述碛西利害,请往巡察形势,玄宗许之。
既至安西,适逢拔汗那王求救于唐,都护吕休璟不允其请。
张孝嵩遂对吕休璟道:远人来求,我若不救,则无威信以号令西域。
吕休璟见其是朝廷特使,不敢得罪,遂以杂兵万余与之。张孝嵩乃引杂兵,西出龟兹数千里,连下数百城邑,长驱而进。
开元三年十一月,围攻阿了达于连城,张孝嵩亲自披甲执兵督战,自午至晚屠其三城,俘斩千余人,阿了达只引数骑逃入山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孝嵩传檄西域诸国,则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皆遣使请降,由此威震西域。
开元四年春正月,丙午日。
诏以鄫王李嗣真为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陇右诸蕃大使,以安北大都护张知运为副。陕王李嗣升为安西大都护、安抚河西四镇诸蕃大使,以安西都护郭虔瓘为副。
二王虽然挂职,但皆不出阁,诸王遥领节度使之制自此为始。
当年夏末,突厥可汗默啜北击拔曳固,恃胜轻归,不复设备。拔曳固首领近卫悍卒颉质略自柳林突出,直驰至默啜马前,一刀斩之,直如当年关公斩颜良一般。
直到颉略割去可汗首级,驰骑走远,默啜随从才惊醒过来,于是一哄而散。
当时唐朝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巡抚突厥,颉质略以默啜首级来献,郝灵荃大喜,与其相偕还至长安,诣阙拜见天子,献首请功。
默啜之子小可汗继立,迅为骨咄禄之子阙特勤击杀,并诛默啜诸子与亲信略尽,而立兄长左贤王默棘连,是为突厥毗伽可汗。毗伽以阙特勤为左贤王,专典兵马。
默啜既死,突厥内乱,铁勒九姓诸部纷纷降唐,唐皆安置大武军之北。突厥势衰,铁勒归属,唐朝国富兵强,契丹酋长李失活、奚酋李大酺亦帅所部来降。
玄宗诏以李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以李大酺为饶乐郡王,行右金吾大将军兼饶乐都督。
单于副都护张知运接收突厥降户,收其兵仗,令渡河南居河曲,降户皆相怨怒。其后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降户诉无弓矢,不得射猎为生,姜晦命令悉还其兵仗。降户陕跌思泰、阿悉烂等人既复得兵仗武器,便自河曲叛逃。
张知运与叛户战于青刚岭,为降户生擒,欲押送突厥。行至绥州境,将军郭知运以朔方兵邀击,降户大溃,由是释放张知运而逃。
唐玄宗闻报,以为张知运丧师辱国,诏令斩之,传首诸边。
铗跌思泰与阿悉烂等既败,复又逃入大漠,来投突厥。毗伽可汗以弟阙特勤治军旅,妻父暾欲谷为谋主,蕃人甚为敬服,突厥降户亦纷纷逃归。
毗伽欲南下为寇,暾欲谷谏阻道:唐主英武,人和年丰,未有空隙,不可以攻。我众新集,须休养生息三数年,始可观变而动。
毗伽又欲修筑城堡,并建寺观。暾欲谷又奏道:不可。突厥人口稀少,之所以能抗拒唐朝,正因逐水草而迁,居处无常,若筑城定居,必将为唐所并。且佛、老之道,教人仁弱,我突厥皆习武射猎,不须寺观。
毗伽闻而大悟,皆都从之。
字幕:开元四年,闰十二月。
姚崇罢为开府仪同三司,以刑部尚书宋璟守吏部尚书兼黄门监,与紫微侍郎同平章事。上将幸东都,又以宋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尤其重用。
开元年间,姚、宋相继为相,姚崇善于应变成务,宋璟更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
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无以伦比。姚宋二人每次进见,玄宗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玄宗在位四十五年,使用开元年号二十八载。期间先用姚崇、宋璟为相,后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诸相各有所长,且尽忠职守,因此政局稳定。
开元年间,玄宗改革吏治,将全国分为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督考察地方官吏。又改革科举制度,限制进士人数,减少冗官,提高官吏整体素质。又发展经济,提倡节俭,一改武则天以来奢靡之风。并令宇文融清查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大增税收及兵力来源。
开元五年,太上皇李旦去世,寿享五十五岁。
画外音:李旦一生几度沉浮,几多生死,看似软弱,其实是极善审时度势者。其复辟之后亲政数年期间,事实证明其亦大有治理国家能力、谋略以及胆识。
太上皇驾崩,玄宗大恸,哭泣累月,不能自已。
为父亲理葬已毕,李隆基眼见四夷降服,国内政敌皆除,便即注重以法治国。
时因姚崇喜好结党以打击政敌、又招权纳贿,便被玄宗毅然罢相,代以禀性耿直、清廉自律之宋璟为首相。
宋璟为政,直言上谏、不树私恩、严于律己,且继续施行姚崇时期善政,绝不因人废事。但最后宋璟因工作失误,以及过于守旧,亦仍被李隆基罢相,代以张嘉贞接替。
其后不久,张说又取代张嘉贞。张说上任之后,大刀阔斧改革,裁减边防军二十万,将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又改革宰相机构,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增加中书省权力;又自任集贤殿书院首座,以延揽名人雅士。在张说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至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