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风不收信,它就是邮差

村民们用混杂着敬畏和恐惧的语气描述着同一件事:天亮时,他们发现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挂上了一个个用新鲜紫脉草编织成的、类似信封的精巧小兜。

韩松赶到现场,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湿润气息。

他从一扇木窗上取下一个草编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打开。

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颗晶莹剔透、尚未风干的露珠。

他将露珠凑到眼前,透过晨光,那颗小小的水珠像一个完美的凸透镜,折射出几个模糊的文字片段。

他换了好几个角度,终于辨认出其中一句:“……妈,我钱够用,勿念。”

韩松心中一动,又接连检查了十几户人家的“信封”。

每一个里面的露珠,都折射出不同的文字,笔迹各异,内容零碎,但无一例外,都是未曾寄出的家书中才会出现的句子。

它们像是被截取的情感片段,藏在这一颗颗露珠里,挂在了离家最近的窗棂上。

他没有再拆解下去,只是将那个草兜轻轻挂回原处,合上了那户人家的窗户。

身边的助手不解地问:“队长,这些……要全部回收分析吗?”

韩松摇了摇头,望着漫山遍野迎风摇曳的紫脉草,低声说:“不用。风比邮局快。”

这股“风”很快席卷了全球。

远在另一片大陆的沙漠腹地,探险家祁渊在他的驿站外,见证了另一个奇迹。

一夜狂风过后,驿站前的沙丘表面,被吹出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沟壑。

这些沟壑并非杂乱无章,从高处俯瞰,它们竟组成了一封完整的情书。

“莉娜,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不要为我哭泣。沙漠吞噬了我的身体,但我的灵魂会化作拂过你窗前雪花的风。我爱你。”

祁渊通过驿站的记录查到,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二十年前在沙漠中失踪的旅人。

而他的未婚妻莉娜,如今是一位气候学家,常年驻扎在北极科考站。

祁渊用无人机拍下沙丘的全貌,将照片上传到了公共信息网络。

三小时后,全球网络被一则来自北极的消息引爆。

北极科考站上空的生态气象灯突然改变了闪烁模式,在漆黑的极夜里,投射出了一片巨大的、由蓝绿色极光构成的文字。

那文字,与祁渊上传的沙丘情书,一字不差。

祁渊走出驿站,抬头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股跨越了半个地球的气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喃喃自语:“原来风从来不丢信。”

事件的连锁反应,迫使韩松所在的部门迅速成立了专项研究组。

他们将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智能网络命名为“信风”。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运作规律,韩松主导编写了一个名为“信风协议”的测试程序。

协议很简单:允许任何人将写好的信装入特制的、可被小满网络降解的信封,然后埋入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