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证明之作?

或许尼古拉斯凯奇太过想证明自己在电影叙事方面的功底,却忽视一个简单的逻辑,忙活半天就是为了舍身取义吗?

一些观众用憋屈来总结观影体验,“我本想领略尼古拉斯凯奇那种畅快淋漓的复仇大戏,结果却收获一个巨大悲剧。”

这是很多观众真实的想法,现实本来就很苦了,你还想来整这么一出,心情更郁闷了。

传统警匪片的叙事契约建立在明确的道德分野之上。

从《虎胆龙威》到《速度与激情》,观众早已习惯在爆米花香气中享受正义必胜的确定性快感。

然而《警事突击》刻意颠覆了这一范式,莫雷蒂在雨巷中的每一次开枪,都伴随着道德困境的震颤,他与克劳德的最终对决,胜负并未带来解脱,反而留下体制性腐败依然盘踞的余味,这种拒绝提供情感宣泄出口的处理,使得追求爽感的类型片观众产生认知失调。

就像一个女观众对此评价道:“这是一部给影评人看的影片。”

自导自演的尼古拉斯凯奇本身构成一个有趣的矛盾体

,63%的购票观众预期看到的是"凯奇式夸张表演",而非片中那种用微表情承载存在主义焦虑的深沉演绎。

但如今的凯奇却是一名导演,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者,他需要某种认可,至少在业内的认可。

尼古拉斯·凯奇在面对采访中,记者关于票房与口碑割裂的提问,罕见地停顿了五秒。他的食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褶皱,这个细节后来被《名利场》的专栏作家解读为“创作者面对市场审判时的生理性迟疑”,最终给出的回答:“如果电影只是情绪的速食面,那么摄影机存在的意义就太廉价了。”

这番言论迅速引发行业震荡,《综艺》在次日的头条中尖锐指出:“凯奇的傲慢恰恰暴露了作者电影的困境。”

而独立电影联盟则发表公开信声援,称其“扞卫了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尊严。”

这场争论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完美复刻了影片本身的分裂特质,专业领域的理念交锋与大众市场的本能排斥,在社交媒体时代被放大成一场文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