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学院也正在就此问题进行内部谈论,试图在艺术与道德之间寻找平衡点,但具体如何落实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一位匿名的学院成员向媒体透露:“我们不得不考虑社交媒体的反应,因为它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期,一部电影可能在专业评审眼中是杰作,但在Twitter上可能被贴上‘问题作品’的标签,这种现实迫使学院重新审视评选机制,甚至考虑引入更广泛的评委群体以减少偏见。”
这就反映一个问题,面对外界的压力,学院内部也出现不同的声音。
一部分成员主张改革,认为应当明确将“社会责任”纳入评选标准,例如设立多样性条款或要求提名影片在主题上符合某种道德框架。
另一派则坚持艺术至上的原则,认为任何外部干预都会损害奥斯卡的权威性。
奥斯卡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美国本土,成为全球电影行业的风向标。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对电影的解读往往大相径庭。
例如,一部在美国广受赞誉的影片可能在亚洲市场引发争议,反之亦然。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院在权衡艺术与社会责任时更加复杂。
《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指出:“电影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的镜子,当一部影片因其艺术成就获奖,却因其对某些群体的刻画引发争议时,学院必须思考,艺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是否真的不可调和?”
这种观点遭到部分电影人的反驳。
好莱坞现象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在社交账号发推文:“艺术的本质是探索,而非说教,如果我们因担忧冒犯而自我设限,电影将失去其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