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不少猎杀小队离开,从别的聚居地搬到西二站西三站的也不少,还有从东边来的,被安置在了东二站。马凡南现在把东三站看得很重,因为东三站的海拔高度最高,甚至比古城的城门还高,是仅次于古城的安全所在。
到了十二月下旬,秋老虎似乎过去了,天气有了些凉意,但也只是微微凉意,跟去年同期凛冬将至的寒潮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温差达到了二十度。这或许跟整个西伯利亚已经成为了海洋有关,大大小小几个岛子没有足够的地方让西伯利亚低气旋成型。全球气候在短短半年完全改变,成了几乎彻底的海洋气候星球。
温暖的冬季气温如同阳春,甚至还要更高几度,非常适合庄稼生长。后勤组在大雨停歇期间就开始在绵竹山站附近黄沙开荒种地,种植的主要是红薯、玉米、土豆、山药等既能做菜又能当饭的作物,最早种植的已经到了收获的时刻。
丰收总是令人喜悦的,接着就是补种,这个气温完全可以接着种一茬。
城内的蔬菜长势一直都非常好,不少菜都已经收第二茬了。
冬天不寒冷也有坏处,蚊虫没有被冻死,尤其是变异后的蚊子和苍蝇。
在海平面回到四百六十米位置后,大概十余天,大群变异苍蝇蚊子围困住了绵竹山站,整个天都变得灰蒙蒙的了。
经历过蝗灾的人们心立刻抽筋了。蝗虫还要好些,起码可以吃,蚊子拿来干什么?难道真跟古人词作上写的那样‘蚊虫肚内挖脂油’不成?最闹心的是蝗虫不咬人,可蚊子专门叮人吸血。变异后的大蚊子,那肚子吃饱了能有乒乓球那么大,被一群蚊子围着叮咬,没一会儿就成人干儿了。
因为蚊子飞行能力超强,体型又不大,刀砍斧剁效率极低,而以前打蚊子效果很好的电子灭蚊拍,也就只能将蚊子打飞,其电流强度已经不足以将其毙命。驱蚊器也失去了作用,蚊子对电热蚊香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完全的无视。
不惧这些蚊虫的也就只剩下余哲和后勤组共同拥有的变异鸡鸭了。跟当初吃蝗虫一样,一点儿不挑剔,是虫子就比饲料强,喜滋滋地冲出护罩区域,爪抓喙琢,吃得不亦乐乎。
之前考虑到养殖成本,没敢孵化大批小鸡小鸭,现在要临时孵化时间也来不及,只能干着急。不禁哀叹,好的惯例全都失效了,怎么大洪水之后蚊虫肆虐的旧例就没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