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观众停下脚步,围在展示架旁,拿出手机轻轻拍照,生怕闪光灯打扰到旁人,只敢用自然光记录这些珍贵的细节。“你看这个布带,跟节目册上沈知远腰间系的一模一样!”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观众指着布带,对身边的妻子说,他手里还拿着一本《中国典籍西迁史》,书页上满是红色的批注,“我之前查资料的时候看到,当年西迁路上,学者们就是用这样的粗布带系着干粮,有的布带用了十几年,都磨出了洞还舍不得扔。没想到剧组这么用心,连这种小细节都还原得这么到位,光是看道具,就知道这场演出肯定不一般。”
他的妻子轻轻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典籍手稿上,眼神里满是赞叹:“听说这些手稿都是书法老师一笔一划写的,光准备这些手稿,就花了整整三个月。你看这字迹,既有文人的儒雅,又有乱世的沉郁,太符合当时的氛围了。等会儿演出时,一定要仔细看看这些道具在舞台上的样子,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隐藏的细节。”
当观众们陆续走进剧场,原本安静的剧场瞬间被热闹的气息填满。红色的丝绒座椅上渐渐坐满了人,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份节目册和一支定制的 “墨色” 铅笔 —— 那是剧组特意准备的纪念品,笔身上印着 “长安雪” 三个字。不少粉丝从包里拿出应援灯牌,轻轻按亮开关,灯牌上的 “姜柏宸”“白露”“沈知远风骨永存”“守护文脉,致敬先辈” 等字样在暖黄的灯光下格外显眼,像一片闪烁的星海。还有粉丝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应援横幅,展开后轻轻挂在座位旁边的扶手上,横幅上绣着的白色梅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雅致。
“姜老师!我们在这里!” 突然,前排的几位粉丝激动地挥起手,声音里满是雀跃。原来,姜柏宸正从侧台的通道走过,穿着素色长衫的他,刚完成最后一次造型确认,准备去候场。听到粉丝的呼喊,他脚步顿了顿,转头看向观众席,嘴角扬起一抹温柔的笑,还轻轻挥了挥手。这一下,瞬间引发了一阵小声的欢呼,粉丝们纷纷拿出手机,快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还有人小声说:“柏宸哥今天的造型也太绝了!比海报上还好看!”
没过多久,白露也从侧台走过,她穿着一身素雅的月白色旗袍,领口绣着细小的兰花纹,头发挽成一个低髻,插着一支银质发簪,整个人透着民国时期大家闺秀的温婉气质。“白露老师好漂亮啊!” 粉丝们立刻认出了她,小声赞叹着,手里的手机也对准了她,却特意关掉了快门声,生怕打扰到她准备。“她今天的造型也太贴合角色了吧!感觉就像从民国时期的老照片里走出来的,温柔又有力量。” 一位粉丝小声对身边的人说,眼里满是欣赏。
随着剧场内的灯光渐渐暗下来,观众们的交谈声也渐渐平息,只剩下偶尔响起的相机快门声和轻轻的呼吸声。舞台两侧的幕布还垂着,上面绣着淡淡的雪纹,在微弱的灯光下,像覆盖着一层薄雪,透着静谧的美感。突然,剧场内的灯光彻底熄灭,只剩下舞台上方的几盏聚光灯亮着,光束落在幕布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斑。
当舞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聚光灯瞬间照亮舞台中央的 “秦岭山道”—— 灰色的幕布模拟出崎岖的山路,几捆干草堆在角落,还有一块 “岩石” 道具立在一旁,逼真的场景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剧场内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像潮水一样,从观众席的前排传到后排,持续了足足一分钟。粉丝们更是激动地挥舞着灯牌,小声呼喊着演员们的名字:
“姜柏宸加油!我们相信你!”
“白露老师太棒了!期待你的表演!”
“沈知远!我们等你讲述那段故事!”
“陈导明老师!葛幼老师!我们爱你们!”
呼喊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温暖的声音在剧场内回荡,直到舞台上的音乐缓缓响起 —— 那是一段用古筝和二胡演奏的旋律,悠扬中带着一丝沉郁,像在诉说着那段沉重却充满力量的历史,掌声和呼喊声才渐渐平息。观众们纷纷坐直身体,有的双手放在膝盖上,有的轻轻握着节目册,目光紧紧盯着舞台,眼里满是期待,仿佛下一秒就要跟着沈知远,踏上那场跨越时空的西迁之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