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不要小觑

“因为嫡子的身死,让昭襄王并没有立刻就册立新的太子。那时候,呼声最高的就是当时的安国君了。”

安国君虽得宗室支持,却无铁血手腕,更缺乏宣太后那般掌控全局的魄力。但是,耐不住,他的儿子是生的最多的。

对于昭襄王来说,他知道自己这个次子是个废物,但是,只要他死前,确定了未来的秦王的太子是谁,就可以保证秦国几十年内的安稳。

于是昭襄王效法宣太后,刻意延宕储位之争,任由诸公子争锋,自己则冷眼观局,择机而动。他深知安国君虽庸碌,却可为过渡之君,关键在于为后继者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待时机成熟,才借重臣之力,立次子嬴柱为储,实则暗中培植真正可用之才,使权柄不致旁落。最后在自己的庶出孙子嬴异人回到秦国,他才慢慢的试探出自己的这个孙子,是有雄心的人,所以也就默认了他认了自己的儿媳妇华阳为母的事情,为的就是日后他成为太子,有着大义的名分。

此举看似缓行,实则步步为营,一如当年宣太后摄政时的沉稳布局,为秦国后续的强盛埋下深远伏笔。

他久居深宫,惯于周旋于世家之间,登位后不免倚重旧族,致使权柄渐失、朝纲松动。世家见其软弱,遂重新抬头,结党营私,扩张势力。而庙堂之上,军功阶层与世族矛盾日益激化,政令难出咸阳。此消彼长之际,秦国根基悄然动摇。

直至异人归秦,吕不韦入局,新旧势力再起博弈,天下大势,由此步入新的变局。异人虽为质子归秦,然根基浅薄,全赖吕不韦运筹周旋于豪门之间,以金玉之资换门庭若市,借势而起,步步为营。吕不韦深知,欲成大事,不在一时之强弱,而在长久之布局。他以商贾之智驭政局,以谋略为刃,悄然撕开世家垄断的铁幕。

异人得其辅佐,如鱼得水,虽出身微瑕,却渐立威信。二人同心,外联诸侯,内结民心,终使风雨飘摇的秦室再度凝聚中枢之力。此间权变,非唯天命所归,实乃人力精筹之果也。

吕不韦以智计扶异人登基,号庄襄王,仅三年而崩,然其所立之制未摇。庄襄王虽在位日短,然废除世卿世禄之弊,重用寒门能士,推行郡县之制,强化中央集权,为后续政令畅通奠定根基。

尤以广纳贤才、不拘门第之举,打破世家垄断仕途之局,使军功与才干成为擢升之本。此风既开,寒微之士咸愿效命于秦,六国人才亦纷至沓来。朝堂气象为之一新,这才让国势渐复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