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骜在心中暗暗叹息,他深知推行这样的改革绝非易事,前方道路崎岖,困难重重,阻力巨大。要知道,现在推荐制度下出来的官员,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因为只有他们有书籍,有名师教导。可以说,举荐制度,成就了世家大族,他们绝对不可能自挖墙脚的。
可是,他的决心已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他坚信,只有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才能为大秦的未来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尽管面临诸多质疑和反对声音,嬴骜并未退缩。他明白,改革往往伴随着风险和挑战,但如果因循守旧,大秦便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他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然而,也有保守派官员担心,普及教育会动摇现有的社会秩序,甚至可能培养出对朝廷不满的异见分子。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只限于贵族和士族,而不是普通百姓。他们担心,如果普通百姓接受了教育,他们可能会对现有的社会制度产生质疑,甚至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嬴骜深知,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他必须在丞相李斯的支持下,谨慎地推进这一计划。他知道,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和决心。他决定亲自去见李斯,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嬴骜在政事堂与李斯会面时,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他提出,通过在郡县设立学校,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还能加强他们对大秦的认同感。
他希望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大秦的子民都能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希望,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忠臣,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贡献。
“老师,我大秦,日后的土地绝对不只是我们现在脚下站着的这些。如果我们的人才无法培养的足够。那么将来绝对不足以管理应付庞大的土地跟人口。”
李斯听后,虽然对嬴骜的远见表示赞赏,但也提醒他要考虑到改革可能带来的各种挑战。李斯建议道。
“我也知道,如今大秦虽然人才够多,但是。也是很难全面铺开的,为什么至今有人还想着复国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去韩国他们那边主政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