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魏都大梁的地势比较低下,而且靠黄河和鸿沟的距离非常近,引水灌城对于秦军是最快和最节约物力和人力的办法。
毕竟魏都大梁的城池,是魏慧文王当年非常用心建造的,大梁城高池深,城墙非常坚固。秦军攻城久攻不下,伤亡特别严重。
况且之前齐国和秦国都有过多次攻打大梁的经验,都是由于大梁城高池深这个缘故,非常难攻,都以失败告终。
王贲看到这种情况后,并没有多做犹豫,而是借着大梁的地势比较低,和黄河、鸿沟的距离非常的近,于是直接引水灌城的方法来夺取大梁。
要知道,大梁可是魏国的都城,更是冠绝天下风华富庶,聚结天下财富,是座非同寻常的城池,里面的粮草也是非常的饱满,可以供大梁城内的士兵三年五载都不成问题。
大梁城内这么的富有,秦军在外面围着大梁城池水泄不通,断绝魏军粮草补给也是没有任何的用处,因此,魏军在城池上面可以非常轻松的将秦军打伤亡,而秦军则很难碰到魏军的一兵一卒。
所以王贲决定引水灌城将大梁攻破,于是将这个想法书信给嬴政,嬴政立马和众臣子商议这件事情,最后一致达成引水灌城,于是派李斯和郑国来协助王贲这个作战方针。
于是他们三个相互协助,将鸿沟的水引到大梁,在接近黄河的上端开口补水,将鸿沟的水流量变大,把鸿沟重新修建和打通,让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大梁的护城河里,让这些水再流入到大梁城内,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让魏王开城投降。
其实,这个水灌大梁城,并不是王贲自己长出来的,大约在4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6年到公元前257年之间,齐国、楚国攻打魏国,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成功说服秦昭襄王出兵解救魏国。此时魏国的国主是魏王假的祖父魏安厘王,他因此打算亲近秦国而攻打韩国,从而拿回以前自己的地盘。
当时,信陵君当即向同父异母的哥哥魏安厘王建言:1、秦国只贪图利益,不顾亲戚兄弟之情,就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的共识。宣太后是秦昭襄王的母亲,最后却在忧愁中死去;穣侯是他的舅舅,而且对秦国功劳十分巨大,却被他驱逐;两个弟弟没有什么罪过,却夺走了他们的封地。他对于亲戚况且如此,何况是对待别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