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熟悉政策导向,又知晓地域特点。
不像将河集团的高管团队,多为外来空降,时常在与本地部门对接时出现“水土不服”。
就连省发改委的几位关键领导,都曾在汉能集团任职。
这种天然的信任“纽带”,是江河集团做公关都难以撼动的存在!
至于汉能集团存在的风险,也不是没有办法挽救。
战略契合度不足?
可以拆分重组,将汉能集团的传统煤炭业务剥离给省属其他企业,保留其新能源发电板块。
再以IF集团的技术为核心,共同成立“智慧能源型文旅公司”,合股经营。
汉能出场地和基建能力,IF出技术和运营模式!
体制僵化的问题,也并非无解。
李志华记得,国内年初的时候就提过“国企混改试点”的要求。
如果能以IF的投资作为契机,推动汉能集团成立专项合作事业部。
赋予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对接IF的政策决策权,将审批链路从7级压缩至3级,完全能满足项目快速落地的需求。
她甚至可以主动向汉东省委提交建议,将这个合作案例打造成混改样板,省委必然会全力支持。
至于财务风险,更有腾挪空间。
汉能集团的商业写字楼库存积压严重,而IF集团在国内正需要扩建区域总部,恰好可以整体收购其中的5万平方米。
既能帮汉能盘活资产,又解决了自身的办公场地需求。
高负债率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化解。
IF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汉能新能源板块,将45亿高息信托融资直接转为股权,将资产负债率降至安全线内。
至于“双碳”政策带来的限产影响,刚好可以用IF带来的光伏技术,改造汉能旗下的火电厂,实现煤电加光电的混合供电模式。
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提升能源供给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