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新东芳”!!!

在刘家庄高新区东岸区的胜利大道上,坐落着当地知名的“好利来”汽配公司总店。

与这家汽配店仅一街之隔的,便是享誉全国的“新东培”刘家庄校区——这所由著名教育机构创办的培训中心,以其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显著的培训效果而闻名遐迩。

说起“新东培”的创办历程,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于敏红。

这位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创业者,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将一个小型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全国连锁的教育品牌,堪称当代大学生创业的典范。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勇敢追梦。

“新东培”的故事开始于1993年。

那一年,于敏红创办了燕京市“新东培”学校,亲自担任校长。

他的培训学校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这段往事浓缩了90年代青年人创业的艰辛与奋斗,其背后也蕴含着那一辈创业者的梦想与坚持。

从小在农村生活艰苦的于敏红,在恢复高考之后,树立了很明确的目标:要上最好的大学,要走出农村。

比起别的天之骄,于敏红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

他曾经连续考了三次大学,结果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

第三年,背水一战的于敏红拼命学习,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95分,终于考进了燕京大学。

毕业后的于敏红就留在学校任英语老师。

几年后,他的很多同学都出国了。

那会儿,出国留学几乎成了成功的一标志。

出身贫寒又身无分文的于敏红也想通过出国来改变命运。

然而,那一年,由于阿美利卡开始对夏国紧缩留学政策,留学生的人数大幅减少。

环境变化之后,为了赚钱,于敏红约王刚等几位要好的同学就在校外办班开始赚课时费。

这年夏末,于敏红抱着希望到外面英语培训班当老师,每小时20元。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却是燕大对英语系教师于敏红的处分决定,说于敏红私自在外授课,严重影响教学秩序。

处分决定连播三天,燕大有线电视连播半个月。

经历过这件事的于敏红备受打击。

当于敏红走进教室,学生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呆不下去了。

这几天天气降温,格外寒冷。

被学校处分后,于敏红站在燕大图书馆的台阶上,望着漫天大雨,内心却燃起一团火。

他想起老家土墙上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时说的“红啊,要争气”。

就在九三秋天,28岁的于敏红离开了深爱的燕大。

“既然在体制内走不通,那就自己闯出一条路!”于敏红攥紧拳头。

流离失所的于敏红,下定决心扎进江湖,凭着燕大练出来的本事,当个“个体户”。

于敏红去找曾经任过课的民办东方大学商量,创办“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

于是,于敏红在中官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只有两个人,他是头,他老婆当出纳会计。

创业初期,一穷二白,拼死拼活的宣传也不见太大效果。

于敏红心生一计,他在出国考试托福、GRE所有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用这样的方法吸引学生信任、报名。

于敏红更是决定办免费讲座,为了招来学生,让利于学生。

结果这个策略十分奏效,教室满员,效果极佳。

讲座结束后,于敏红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学生们热烈讨论着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于敏红就骑着那辆二手自行车,顶着寒风来到中关村各个高校的布告栏前,亲手张贴培训部的招生简章。

冻得通红的手指在浆糊桶里蘸了又蘸,他心里却热乎乎的——这些简陋的传单,承载着他全部的希望。

第一期的培训班开课那天,教室里挤满了慕名而来的学生。

于敏红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倾囊相授,把在燕大积累的教学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间休息时,有学生好奇地问:“于老师,您讲课这么生动,为什么不在大学里教书了?”

于敏红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个大字。

随着口碑的传播,培训班的学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