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打工仔的逆袭(上)

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严格执行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每月1500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就像一道坚实的防护网,让工人们的权益得到了基本保障。

即便遇到再吝啬的老板,这项政策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商管局的监管力度相当严格,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就会开出高额罚单,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对李光明来说,每月2500元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加班费)在九十年代末两千年初的物价水平下,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待遇了。

这笔钱不仅能满足日常开销,还能让他偶尔犒劳一下自己,这在当时可是让不少同龄人羡慕的收入水平。

李光明在厂里认识了不少同龄工友,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从外地前来燕京打工的。

这些年轻工友学历不高,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像李光明这样的高中毕业的不多。

不过也有例外。

其中有个叫王梅的姐姐比李光明年长3岁,是个在读大学生,她冒充辍学人士,混进了工厂,打算做两个月就辞职回学校。

王梅跟同李光明一个班次。

王梅说,她也是村里出来的姑娘,父母重男轻女,初中毕业就让她出去打厂工,给哥哥挣彩礼钱。

幸好王梅中考考得特别好,被区里最好的高中录取且免去一切学杂费,并且每个月可以领取助学金,她靠着这些助学金撑完了整个高中。

王梅说她其实不聪明,甚至有点不开窍,完全是靠着勤奋的精神才能考到那么好的成绩。

高考王梅没考上二本,三本又读不起,但是她从未想过放弃学业。

王梅没有选择读二本,而是报了刘家庄大学城的一家大专院校。

她说大专学费便宜,自己家的情况可以申请到助学金,大专的学生不大爱学习,她虽然不聪明但勤能补拙,她连续三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平时周末从来不做兼职,而是学习。

学习专业知识,每科都几乎拿到优,老师布置的作业,王梅总是认真对待,学校的比赛她也会勇敢参加。

三年了,寒暑假都不回家,而是出去兼职。

王梅选择进厂,因为进厂包吃包住工资高,攒到的钱可以支撑她的学业和生活。

王梅还说她一边读大专,还一边自考本科,大专毕业后她就能拿到本科以及学士学位了。

她接下来还要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就要考公务员,她不但要考公务员,还要考刘家庄地区的公务员!

王梅讲这些的时候,眼睛望着远方,似乎真的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她跟李光明说,脱离学校和学习的自由是暂时的,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以及拿到的文凭,可以让你终生自由。

那天他们聊了很多,李光明很庆幸可以遇到她。

李光明决定回去再复读一年,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去年高考成绩出来了,李光明跟王梅一样,没能上二本,家里也没经济能力可以支持他读三本。

李光明毫不犹豫地选择读了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专科院校。

王梅对李光明的影响很大,再加上打工生活的劳累,枯燥,以及不适应,让他更加坚定了他要读书的决心。

李光明就读的刘家庄农学院虽然是一所专科院校,却有着令人称道的办学实力。

这所拥有三十年办学历史的院校,以其扎实的教学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当地享有盛誉。

最让学子们安心的是,学院与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人才输送渠道。

只要在校期间勤奋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直接进入赫赫有名的刘家庄农垦集团工作。

这家农牧业巨头可不是等闲之辈,它在全球农业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世界排名前五的大型农业集团,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李光明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校园时,阳光正好洒在教学楼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校园里绿树成荫,三三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走过,远处传来图书馆悠扬的闭馆音乐。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既陌生又亲切。

农学院的宿舍是六人间,虽然简陋但干净整洁。

李光明的室友们来自天南地北,有像他一样高考失利选择专科的,也有对农业技术充满热情的。

晚上熄灯后,大家常常躺在床上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梦想。

李光明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

开学第一周,李光明就感受到了与工厂截然不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