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隋炀帝时期不同的是,他力排众议,由朝廷出资召劳工,而不是征徭役。

劳工是发放工钱的活计,而徭役是为朝廷出力却分文得不到。

隋朝在文帝的建设下,国家富庶,相比于杨广骄奢淫逸,天下供给他一人,李世民则归还与民。

这一浩大工程,关陇贵族内产生分歧,几次开始实施后又被搁置,如此反反复复,两年来也没能开掘多少。

眼见这场千秋功业就要胎死腹中,李世民不断给杨勇施压,然而帝王本就胸无大志,原本也就很不赞同动用国库来开掘,甚至觉得李渊父子对朝廷指手画脚,俨然不把他放在眼中。

这激发了杨勇的猜忌,作为帝王,任何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和事都必须扼杀。

他知晓自己并没有能力对抗李氏父子,不知是谁在他耳根说了一嘴,何不挑唆关陇贵族内其他人互相遏制。

杨勇细想后,甚觉此法妙哉,他可以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

想法是好的,只是他低估了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他本身就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猛将。

帝王有此想法,自然有人前赴后继为关陇贵族之间添火加柴,没过多久,杨勇没有看到关陇贵族之间相互制衡的局面,反而令大隋陷入了内乱。

战马声声,多地陷入混战中,加上高句丽一直对大隋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杨勇作为帝王反而无法控制此等局面。

李世民看清天下大势,想谋举大事,但又怕李渊不答应,令他没想到的是,李渊在这个时候召集他们几个兄弟,言明心中想法,他早就想举事,奈何没有契机。

如今内忧外患,关陇几个贵族早就不服帝王统治,纷纷卷土重来,为稳定天下,他们出军镇压合情合理,只是到时谁来做天下之主可不是杨勇说了算的。

这一时空内,李世民统率的千军万马南征北战,李渊逼迫杨勇禅位,历史轨迹又再次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