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忙完了郡主吩咐的事儿, 晚上特意留在城中, 请了两个相熟的商行掌柜喝酒闲谈,又仔细打听了一下。说是这些时日,倭寇在东南沿海的活动也很频繁, 而且这帮倭寇并非是嘉靖年间骚扰沿海的海盗,那都是散兵游勇。这些倭人明显是训练有素的军人,有很组织,行事也隐秘。他们大多都是来搜罗铁器和军火的,明显是在为战争做准备。”
说话间三人已经来到了班如华的房前,邱白抬手敲门,没多久,眼底发青的信阳郡主朱青佩便走了出来,悄声带上了门。郡主未曾束发,长发披肩,只梳起上半,用木簪簪之。身上穿了一身广袖的紫纱道袍,看上去颇有几分飘然出尘之感。只是她步伐也有些发飘,显然是因为睡眠不足,整个人有些昏昏沉沉。
“郡主,您又一夜未睡?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呀。”邱白有些担忧地说道。
朱青佩摇了摇头,笑道:“如华也就这两日比较需要人照看,等她好起来,我也能好好休息了。无妨,就两日而已。有什么事儿,咱们去前面水榭谈吧,再让下厨将朝食端来,边谈边用。”
四人入了水榭,围着一方圆桌落座。有宅中下人斟了茶水上来,众人先慢饮而谈。邱白饮下一盏茶解渴,随即将方才对孟旷和郭大友提过的话又对郡主说了一遍,
并从袖中取出了一张纸,摊开来放于桌面上,展示在众人眼前。孟旷一看,纸上记录着好几家商号的名字和地址,后面还对应标注了一些奇怪的数字。比如“生铁 叁佰陆拾斤”“百锻钢 伍佰斤”“硝石 叁佰捌拾斤”等等。
邱白继续补充道:
“这是杭州城里接到过倭人订单的商号,以及卖出去的货物清单。不全,是昨夜两个掌柜的靠着回忆告诉我的,我当场给记下了,也许数字也有错。但杭州城这些时日里各大商号卖给倭寇不少东西,这点准没错。”
“难道倭人敢如此大摇大摆地入城买这些东西,商号一点也不查,就真的卖了?要知道,不论是生铁还是硝石,都是受到官府管制的货品,怎么可能随便卖出去。”郭大友疑惑问道。
邱白忙解释道:“不不不,郭千户,倭人是有代理人的。据说是浙东沿海那边的一处民间的造船厂,他们是以这家造船厂的名义来杭州城内采购的。采办就是地道的浙东人,宁波府奉化县的口音,你说起初咱们谁会起疑呢?据说这采办编了个很能唬人的借口,说他们这个造船厂是刚刚办起来的,今年第一年开始造船,要下水一大批漕运民船,所以采办量很大。等咱们的商号把货都交付了,也都没反应过来对方的背后竟然是倭人呀。后来还是靠着回忆和账簿记录,才反推出有哪几笔单子是和倭人做了交易。”
郭大友不禁笑了,道:“倭人倒是狡猾,其实他们要的铁量,这哪里是造漕运船,造海船还差不多。而且只采买铁,不采买木材,世上哪有这样的造船厂?一定是因为朝廷有规定,如或新造海运船只,须要量度产木、水便地方差人打造,造海船就必须要报备官府了,民间船厂造不了海船。这漏洞太大,一查便查出来了,也不能说是多么能唬人的借口。”
“他们不采买木材,是因为本身不需要木材?还是不缺木材?”郡主问道。
“倭军的海船早就造好了,都已经渡了相当一批人去了朝鲜陆地之上了,他们日本岛本就打渔为生,造船千年,不缺船,自然也不需要在咱们这里采买木材,他们真正缺的是铁和火/药。据说倭军大量使用火/枪作战,他们的枪支也比咱们神机营的鸟铳要先进,打起来威力很大。”郭大友回答道,他研究倭国已经好些年了,搜罗了不少倭国情报,还是颇有心得的。
郡主蹙眉:“这什么神枪,威力竟然这般大,倭人从哪里弄来的?如不是有这种神枪,倭人怎么能一个月就攻下朝鲜王京?朝鲜人真的这么不堪一击?”
郭大友面色古怪地开口道:“枪是好枪,神机营也有普遍配备这种枪。这是一种来自弗朗基的轻型火绳枪,倭人称作‘铁炮’,造价相比正规的鸟铳要低廉,射程比弓箭远得多,重要的是近距离穿透铠甲的能力很强。操作也很简单,普通的农民或者渔夫,经过十来日的训练就能完全掌握。倭人很容易利用这种轻型火绳枪大规模装备一般的农民、渔夫,将他们打造成铁炮足轻,组建出军队。不过……也不能说这种部队就具备绝对的优势了……”
邱白点头,接过话头解释道:“郡主,虽然倭人的枪很厉害,但这回他们能长驱直入朝鲜腹地无人能挡,还真不是完全靠武器,是朝鲜真的不能抵御。朝鲜……朝鲜的军队,就像纸糊的一样,根本毫无战力。”
“怎么回事?”朱青佩对朝鲜的事不是很了解,不禁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