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羌乱,发生在汉和帝时期,虽然小规模的叛乱很快被镇压,但羌人却此起彼伏,前后持续十余年的时间。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乱,在帝国边境屯兵二十多万,消耗二百四十多亿军费,并州、凉州几乎被掏空。
第二次羌乱,发生在汉顺帝永和之后,羌人当时的叛乱波及东汉西北大范围地区。并州、凉州、幽州、冀州都受到侵扰,朝廷再次耗费八十多亿进行平叛,暂时稳定了局面。
第三次羌乱,就是卫宣这一代人所熟悉的汉桓帝、汉灵帝期间,张奂、皇甫规、段颎“凉州三明”的名号响彻西北,然而国家仍然耗费了四十四亿。持续近百年,耗费几百亿军费,然而实际上羌乱从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不但羌乱没有解决,在凉州、并州等地,却出现了韩遂、马腾、董卓这样的军事强人,他们????????????????要不割据一方,要不就祸乱朝廷。这几个军阀当中不少干脆就直接是羌族人充当士兵。尔后,就出现了凉州叛乱,东汉朝廷也就此被坠入了深渊。
毫不客气地说东汉朝廷在羌族问题上是应对失措的。
公平地讲东汉国力并不弱,为何始终没有能够解决羌乱问题呢?卫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东汉的建国形势。卫宣认为东汉的国力不如西汉,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因为西汉建都长安,而东汉建都洛阳,具体详细引述如下。
自先秦至秦国统一六国,中国先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西部上游武力较优,东部下游文化、经济更发达。西汉建都关中长安,东方的文化、经济不断向西部输送,与西方武力相凝合,继而从长安向西北延伸。这就是西汉驱逐匈奴,开拓西域的根源。
西汉的立国姿态,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反观东汉,其立国姿态常是偏枯的、静的、退守的。究其主要原因,因为东汉建都洛阳,东方的经济、文化不再向西移动,也不免于转弱。东西两方人口密度不调节,社会经济容易发生动摇,因此小小的西羌之乱,成了东汉的一大痼疾。
基于这个经验,卫宣觉得自己如果掌握了朝廷大权应该将首度迁徙到晋阳,因为我大汉民族主要的威胁始终还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如稀罕开通西域那样说不得还能来建立一个北方都护府。
第二,东汉中央政府之内耗。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短命、夭折,外戚、宦官轮流掌权,导致朝廷陷入巨大的纷争,不是皇帝联合宦官杀外戚;就是士大夫联合外戚谋诛宦官,最终衍生出两次“党锢之祸”,东汉整个朝廷陷入巨大的分裂!甚至出现了袁绍这样的四世三公之后竟然带着家奴屠戮皇宫的壮举。这是对皇权极端藐视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的事情。和袁绍兄弟比起来,其实武夫董卓带兵进静止后可是谨慎得多。
另外,尽管屡战不利,东汉中央仍坚持从关东调兵镇压,而不就近启用凉州豪杰,这未尝不是镇压羌乱花费巨大的重用原因。弃凉州、内迁边民之议因东汉担心凉州豪杰造反而作罢,仍清晰地反映出东汉内部东西的严重隔阂及关东朝廷对关西豪杰的忌惮。现在卫宣采取拉拢马腾打压韩遂也是急于这个考虑,凉州还是得依靠一部分凉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