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等诬陷之言李渼会信吗?当然会信!古来帝王恒河沙数,能够世事洞悉清明者,自古而今未有一人,因此李渼也不例外。在令狐绹与卢匡二人的弹劾之下,李渼也对此事有了怀疑。
不过让陈浩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力挺的他的却是魏谟。昔日朝堂之上二人曾有诸多口角,然此次魏谟却出言维护陈浩。魏谟从头至尾只问了众人一句话:圣上,定北侯是愚痴之人吗?诸位大人,定北侯此举所图何为?
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李渼深思之后也倍感惭愧,昔日的良师益友如今竟然心生疑虑。李渼知道,以陈浩的能力,完全可以让裴泰无声无息的死去,更不会留下如此明显的漏洞。于是李渼便听从了魏谟的建议,下旨安抚范阳百姓擢令定北侯总领范阳赈灾一切事务。并且特派宰辅魏谟亲自督粮运往范阳,以解范阳燃眉之急。
陈浩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不禁苦涩的摇了摇头,对于魏谟这个小老头陈浩是打心里尊敬。这种高风亮节对事不对人的脾气,确有其祖魏征的风范。自古就有忠臣、奸臣之分,殊不知这其中还有诤臣、良臣、佞臣之别。
魏谟与其先祖魏征既是忠臣也是诤臣,犹如竹、冰一般宁折不弯。往往这样的臣子会孤立于朝堂,受百官之孤立,被圣上所厌弃。所以陈浩虽然敬佩魏谟,但是他不会学习魏谟,他既不耻于做奸佞之臣,也不愿作刚正易断的诤臣。自古诤臣没有几个落得好下场,与其图的一时之正落得身死,不如留住有用之身为百姓谋福祉。因此相比于几种臣子而言,陈浩会选择做良臣。
……
之后的两个月里,整个范阳所有事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钱粮的及时供给,使得各州县百姓纷纷回归故里。治理旱情的工序在各地州官的亲自指挥下,也已然有了显著的成效。两个月来虽然大部分高地无法灌溉,但是低洼之地却得以有效的治理。
在这些已经灌溉的田地里,百姓们种上了官府分发的高粱、菠菜等种子。虽然官员与百姓们不知陈浩为何大面积种植高粱,但是侯爷有令谁敢不听,于是整个范阳干旱的地方都种起了高粱。
高粱抗旱性很强,因此陈浩特意派人购买了大量的种子。高粱虽然产量与价格不如稻谷、小麦,但是陈浩知道,在这个环境下种高粱是最好选择。况且高粱浑身是宝,只是很多人无法妥善的合理利用罢了。高粱性平味甘且无毒,能和胃、健脾、止泻……等功效,其药用价值不可为不丰富,非但如此食疗价值更是不甚枚举。
由于粮食的大量涌入,百姓们再也不用向囤货高价的商贩买粮,一时之间整个范阳牟利商贩门前可谓冷冷清清。这些商贩本以为时间久了,范阳的百姓自然会再来购买,反正这些粮食又不是瓜果蔬菜,想放多久就放多久。
然而不曾想到的是,不久前陈浩命令各州府衙,为此次支援范阳的商贾大开方便之门。为了表示范阳官府的诚意,凡是入驻范阳各州粮价不涨者,官府会做好一切后勤服务。无论是店铺还是索引,一切都由官府妥善办理,三年之内不收商税。此令一下范阳成了附近商贾争抢之地,一时之间范阳各州几乎每日都会有商人入驻州县。如此一来对这些曾经抬高物价的商号,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025章 公输祖训
陈浩的这一政令不可为不妙,与其说一举三得也不为过。这道政令不仅可以打压了范阳屯粮自居哄抬物价的宵小,又可以有效的遏制了卢氏在范阳的势力。陈浩知道如此大规模的商贩哄抬物价并非偶然,定是卢氏中人在中间兴风作浪。
既然你卢家屯粮自居,本侯拿你们没有办法,那本侯就引入外援挤兑你!你不是买卖自由不犯王法吗?行啊,那就引入大量商贾平缓物价。待旱灾一过,倒要瞧瞧这些昔日高价售粮的商行,还会有多少人光顾!
而这最后一得,就是薛家与永泰商号的商业势力,这一次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范阳。从当年支持他施行均田制,到如今的全力支持范阳,陈浩一直觉得有些愧对薛家。虽然陈浩从一开始就知道,薛崇是在他身上下注,但是能够在这些年起起落落未有改变初衷,这份恩情也值得陈浩永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