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亏你想得出!五几年就搞公私合营了,哪个私人的店铺、厂子最后不全部变成了公家的?”

这倒是事实,张芳芬经历过那个年代,当然耳闻目睹,可是她想象不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八十年代的再次公私合营完全是逆袭,最后绝大多数的厂子完全变成了私人的。

黄瀚解释道:“时代不一样了,国家在进步,大领导们也意识到大锅饭再也吃不下去了,以后的小厂、小店绝大多数是私人经营。

我家用不着做出头椽子,主动挂上公家的牌子,是为了避祸,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要是挂上公家的牌子,产业被人家收走了咋办呢?”

“不会的,现在的政府再也不会随意没收任何人的财产。”

“公家派来干部,我家再也做不了主那也不行啊!”

“所以我们要在挂上集体牌子前谈好条件,自主经营是底线。”

“公家给牌子却做不了主,有可能吗?人家图什么?”

“政绩、就业岗位,还有点管理费。妈妈,你没瞧见满大街的待业青年啊?国家要安排这许多人工作,压力大着呢。”

“也是,反正房子都租了,就听你的,咱们试试看吧!”

“五表姐又来信了,她说‘双肩包’好卖得很,问能不能多送些货过去,她认为反正是自己家做的,干嘛不多找些人多做些?”

徐若男申请做个体户买卖服装、箱包真的很容易,也有可能沪城的工作效率要比其他地方高的缘故。

报告到了街道办,当天就批了,因为黄锦兰家有两个待业青年,本来就属于扶持就业的家庭。

街道办主任还帮着打电话联系工商所,指点徐若男该怎么办手续,半个月时间就拿到了营业执照。